- 避免悲劇,台北故宮應擺脫意識型態糾結
-
-
- .
- 2018-09-09
-
-
-
有二百年歷史的巴西國家博物館日前發生大火,館藏二千萬件文物,百分之九十付之一炬,成為人類文明史上一大悲劇。台北故宮博物院,近年來積極推動「去中國化」,其定位越來越走偏鋒,位於嘉義的故宮南院則淪為「蚊子館」。若不能擺脫意識型態的糾結,作為世界頂尖博物館之一的台北故宮,地位恐將江河日下,成為另一個悲劇。
博物館起源於約公元前三百年的古希臘埃及亞歷山卓港繆斯神廟,館中收藏亞歷山大大帝在各地征戰所得的珍品,博物館的英文「museum」,就是源於古希臘語的「繆斯」。早期的博物館都是帝王禁臠,但十七、八世紀歐洲就已有若干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包括英國阿須摩林博館等等。
近代各國均致力於博物館的建設與屐藏之充實,以吸引民眾前往參觀。根據英國《藝術報》所做統計,二○一七年全球參訪人數最多的博物館,前五名依序為巴黎羅浮宮、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我國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則以年參訪人數四百四十三萬六千餘人排名第九,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屬於「前段班」。
國立故宮博物院俗稱「台北故宮」,又稱「中山博物院」,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成立於一九一四年、位於北京紫禁城外廷武英殿的古物陳列所,抗戰時期為避免戰禍,輾轉遷移至南京、四川等地。國共內戰末期,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在內的六個機構遷至台灣,幾經改組最後定名為國立故宮博物院,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在台北士林外雙溪現址復院開幕。
故宮遷台文物共五千五百二十二箱,其中清宮檔案文獻三十八萬件冊、善本書籍逾十七萬冊、器物書畫五萬餘件,加上抵台後徵集的文物,總共六十五萬餘件。最重要的珍藏包括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國之重寶;以及顏真卿、蘇軾書法真跡;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北宋汝窯傳世品極為稀少,全球典藏不足七十件,台北故宮即收藏二十一件,堪稱世界之最。
和留在北京故宮的文物相比,台北故宮的數量雖然較少,但台北故宮文物質量精、價值高,幾乎樣樣都是珍品,因此有人戲稱「北京故宮有宮無寶,台北故宮有寶無宮」。
台北故宮的收藏代表中華文化的精髓,想領略五千年華夏文明之美,絕不能不到台北故宮!然而前任故宮院長林正儀愛搞行銷,在故宮辦起密室脫逃、實境遊戲、Cosplay等次文化活動,用意雖在吸引年輕人走進博物館,但深度不足,被嘲「把故宮變流行文化中心」。
故宮南院因地處偏遠,館藏有限且定位不明,開幕那年參觀人數還有一百四十七萬人次,去年就大減五十萬人,今年四月平均參觀人數僅一千餘人。嘉義燈會共吸引千萬人參觀,但只有十四萬九千人「順道」參觀故宮南院。眼看南院將變成最大「蚊子館」,甚至有人建議開放給民眾做瑜珈,豈不令人憂心忡忡?
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就任時,拋出故宮「台灣化」、「土著化」的主張,引發不少爭議。此舉明顯在遂行民進黨政府所推動的「去中國化」政策,但故宮文物本就來自中國,也是中華民國法統的象徵,除非把故宮文物「還」給中國大陸,或改掉「故宮」之名,否則永遠無法切斷故宮與中華文化的連結。
我們希望故宮可以發揮「博物館龍頭」的氣勢,而不要受意識型態宰制。
- 蘇揆所提兩岸政策真是民意高度肯定?(2019/02/17)
- 一「蛋」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2019/02/18)
- 何謂「改變兩岸現狀」非台灣可片面解釋(2019/02/19)
- 蔡政府修兩岸條例,擺明就是政治操弄(2019/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