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陸貿易戰添柴火,台灣應有更深層思考
-
-
- ......
- 2018-09-19
-
-
-
美國發動對大陸的第三波貿易報復,將對自大陸進口的兩千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大陸方面立刻還擊,宣布將對自美國進口的六百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美陸貿易戰連番火上加油,台灣深受國際經濟情勢影響,在美陸貿易戰中不可能置身事外。更進一步而言,國際經貿規約在此次美陸貿易戰中已有弱化跡象,台灣在籌謀如何減緩衝擊的同時,還應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美陸貿易戰發展至今,只見不斷升級,短期內並無平息的跡象,癥結之一還在於美國總統川普的心態。上星期,美國還放出將與大陸進行貿易諮商的訊息,短短幾天之後卻又祭出比前兩波貿易報復更大的加徵關稅措施,在這種情境之下,近日雙方以談判解決紛爭的機率自然極微。
或許,目前的情勢可以解讀為雙方都在累積談判籌碼,但只要雙方都沒有將「武器」放下,任誰也無法擔保貿易戰是否戛然而止,抑或熱度上升。在此情況之下,台灣應當「料敵從寬,禦敵從嚴」,從各個角度周全研判未來情勢以及對台灣的影響。
首先,單從美陸雙邊貿易金額來看,美國自大陸進口金額為大陸自美國進口金額的三倍多,如果只針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大陸能動用的籌碼遠低於美國。但是,在經貿全球化的現況之下,美國對自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受損的廠商不只是大陸廠商,而是「全球化」廠商。上週一項針對大陸美商的調查發現,六成大陸美商表示受到美陸貿易戰影響,就是一個例子。
受此衝擊的也不只是在大陸的美商,由於大陸對美國出口的許多商品,都是自周邊經濟體進口零組件組裝為成品之後銷往美國,因此,這些周邊經濟體也連帶受到衝擊。美國首度對自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時,星展銀行即推估,如果美國對所有自大陸進口商品加徵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關稅,新加坡、台灣、馬來西亞和南韓的經濟成長率將減少百分之零點八、零點六、零點六、零點四。
再者,如果將大陸台商受到的衝擊也納入對台灣的衝擊,則其影響更難估算。二○一六年,大陸對美出口的前十大廠商中有八家台商、一家新加坡商、一家美商。再放大到一百大,其中七成是外資,而台資占了四成。在經貿全球化之下,各經濟體之間的互賴猶如義大利麵般糾結得錯綜複雜,貿易報復所造成的影響也同樣糾纏不清。
其次,從進出口金額來看,大陸能動用的籌碼的確不如美國,但一旦貿易戰繼續升級,也不能排除大陸動用進出口之外的籌碼。假設一,大陸放任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則恐將導致新台幣對美元匯率產生連動。假設二,七月大陸仍持有一點一七兆美元國債,是否可能大量拋售?假設三,大陸是否可能以行政手段對大陸美商嚴加看管?一旦如此,是否連帶影響扮演供應鏈角色的台商?
質言之,能對大陸做出的假設不只這三個,能對美國做出的假設也不只是動用關稅手段,如果美陸雙方不計代價大幹一場,不但雙方互損持續加深,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經濟體的池魚之殃也恐持續擴大。即使世界主要經濟體都不會樂見局勢惡化,但台灣應當未雨綢繆,做好風險控管。
更重要的是,在川普就任美國總統之前,美國與大陸之間的貿易糾紛大多還是依循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機制處理,但川普一再指責WTO對美國不公,至今WTO對美陸貿易戰也幾乎束手無策。如果國際經貿規約綁不住兩頭大象,台灣如何自求多福?
- 經濟警訊響不停,政府淡定應變能保二?(2019/02/14)
- 蘇揆所提兩岸政策真是民意高度肯定?(2019/02/17)
- 一「蛋」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2019/02/18)
- 何謂「改變兩岸現狀」非台灣可片面解釋(201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