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巷思古
-
-
- ■陳律伶
- 2018-04-16
-
-
-
走進狹窄的巷弄,迷途的風吻上牆面,殷切的嘯聲好似這片古老建築對我的呼喚,引領著我尋尋覓覓;終於,我轉過了最後一道彎路,在古樸素雅的三合院前停下腳步。
右書「繩其祖武」,左掛「詒厥孫謀」,其上則用石刻以「隴西堂」三字。墨黑的字跡久經風吹雨打,卻仍屹立門庭,點點釋放出祖先對後代子孫的殷殷期盼;這是歷代客家先人的叮囑,即便歷經艱難險阻,始終不改初衷。他們遺留下的不只是物質產品,更是精神上的傳承。
這就是李氏宗祀!
我站在門前,望著眼前這棟年深日久的建築,腦際神思著客家人昔年胼手胝足的昌盛之景,心中已是不勝感慨。
三合院以紅磚所砌,處處斑駁彰顯著古厝本體的記憶;它是朝代更迭下漂流的見證,是刻在歷史上的硃砂痣。
又拐過了一道彎,卻見仙人井已在跟前。或許是因時代的進步,已然不再自此井中汲水,是以用鐵網將井口緊緊禁錮。
網上網下皆是密密麻麻的枝椏,它們不甘被命運無情地束縛,傾盡全力意欲逃出生天,此刻,已有數點鮮綠竄天而立。
即便是我們眼中可有可無的雜草亦有如斯的生命力,沉默地展現出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潛能;隨後我轉而旁側的仙人井碑誌,卻見其上描述了客家人於萬巒的開庄史。
十七世紀末,客家人原居於濫濫庄(今屏東萬丹鄉一帶),一日因耕牛失蹤,鄉人尋跡而至,正見牛群於水中嬉戲,近觀正見泉湧而出。時值缺水之際,客家人見之大喜,即刻遷居,遍邀農民於此開墾,終得良田百頃,並逐漸向外闢地。為紀念此事,湧泉名曰「仙人井」,又立碑以記之。
時至今日,仙人井雖已被時代所淘汰,然它曾經對鄉里的貢獻卻會銘存於世人心中;而宗祠內高掛的道光年間的進士牌匾,則昭告著李氏一族曾經的輝煌。它們遺留下的精神標杆,更是滋潤了生存於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
昔年初至先鋒堆的數姓青年,早已於此處落地生根,更是成就了一代繁榮盛景。然在歷經百年風華之後,終究不過駐留了一座宗祠。
卻不知,走過歲月,究竟蹉跎了誰的年華?
- 生日快樂(2018/04/16)
- 晨光(2018/04/16)
- <幽默人生> 聽錯話鬧笑話(2018/04/16)
- 大阪男子漢(2018/04/17)
- <魚露與蠔油> 那年宋干節,被填平的萬谷湖(2018/04/17)
- 凝神如雪 (2018/04/17)
- <百工婦女誌> 現代織女(201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