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家太空中心(TASA)十二日指出,台灣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經過半年多的參數調校,產出的七千至八千筆風速產品已上架台灣科學資料處理中心,作為氣象觀測及預報的參考數據,增加強降雨預報的準確度;太空中心後續擬規劃二0三一年之前,發射十顆以上搭載標準模組的衛星。
國家太空中心十二日於國科會舉行「獵風者衛星資料上架及初步應用成果媒體說明會」,國科會常務副主委陳宗權、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中央氣象署署長程家平、國研院副院長林博文,以及獵風者重要合作學者出席。
獵風者衛星於去年十月九日發射後運作順利,升空半年多以來陸續傳回資料。獵風者衛星的任務是透過蒐集導航衛星經海面反射的訊號,掌握海面粗糙度,並反演出海面風速資料。
獵風者升空後,TASA開始進行參數校正,排除元件溫度造成的資料偏差,再與國內學界及中央氣象署合作,反演出海面風速,並經與大氣模式資料比對,驗證資料的正確性,觀測聚焦於印度洋、大西洋、西太平洋低緯度地區。
TASA說明,獵風者每天可蒐集三至四萬筆導航衛星經海面反射訊號,其中七千至八千筆可產出風速產品,作為氣象觀測及預報的參考數據。根據學者初步應用研究觀察,相關資料可彌補雷達在近地表區域的資料空缺,明確增加強降雨預報的準確度。
吳宗信則說,計劃在未來其他任務目標的衛星同時搭載GNSS|RO∕R酬載;他透露,預計在二0三一年之前,發射十顆以上搭載標準模組的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