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翠娟、傅希堯∕台北報導
針對台灣擬向美方提出近新台幣五千億元案鉅額軍購案,民進黨立委陳冠廷指出,軍事採購應以台灣實質防衛需求為依歸,並非為展現對抗決心或迎合特定政府。民眾黨立委林憶君指出,所有裝備都要優先考量「效費比」,短期內軍事投資方向也應該持續加強不對稱戰力。
針對金融時報提到的可能軍購清單,包括六十架F─35戰鬥機、四架E─2D先進鷹眼預警機、十艘美軍退役軍艦,以及四百枚愛國者飛彈等項目,陳冠廷認為,不應過度著重於外界認知的「指標性裝備」,而是要優先考慮台灣當前最迫切的防衛需求。
陳冠廷表示,面對中國威脅,從灰色地帶衝突到可能的軍事對峙,台灣更需要的是完備的防空系統、穩固的後勤補給能力,以及紮實的人員技術訓練。他進一步表示,這些防衛能量雖然不如F─35等先進武器系統受矚目,但對於提升台灣整體防衛戰力具有關鍵影響。
陳冠廷認為,台灣推動軍購的核心目標,是展現對自我防衛的承諾,而非對抗特定對象。選擇與軍事能力最優、且長期有密切合作關係的美方進行軍購,是基於務實考量,也符合台灣國家利益。
林憶君指出,所有裝備都要優先考量「效費比」,短期內的軍事投資方向也應該持續加強不對稱戰力,但未來飛機、船艦、戰車等傳統兵力的需求仍然不會消失。
林憶君說,烏克蘭不斷要求西方國家提供戰車、裝甲車、戰鬥機,以及愛國者飛彈這類傳統兵力,便是有力證明,但無論如何,都必須讓預算花在刀口上。
林憶君提醒,除向美國採購先進的裝備之外,也必須考量美國國防產能嚴重不足的問題,因此政府在與美方討論提高台灣國防支出的時候,應該以此為籌碼,提出「台美共同生產」、「維修在地化」,以及強化台灣「國防自主」三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