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署開辦光合菌培養教學 宜蘭近百養殖業參與

宜蘭地區光合菌訓練吸引養殖業者參與。(記者張正量攝)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水產養殖最大問題除了水源和方式外,最大變數就是疾病,萬一遭病毒感染,就能摧毀整體養殖環境,造成重大損失,為此漁業署食研所進行水產養殖光合菌的培養計畫,五日在礁溪開辦光合菌訓練班,希望業者能善用光合菌,建構環境與生物之間的平衡,讓養殖業更有善地球,收益更豐富。

宜蘭水產養殖區七0二.五公頃,北起竹安河口南至大南澳都有養殖,種類包括 斑節蝦、草蝦、九孔等,這場在礁溪農會四樓舉辦的光合菌訓練講座請來了食研所博士廖麗玲、屏科大教授陳石柱等進行光合菌的分析和講解,廖麗玲博士表示, 我們主要是推廣紫色光合菌養殖,其實是很早就有的光和菌這個菌種,它的功用就是在進行光合作用,可以淨化水質、減少氨氮,降低底泥的硫化氫,用在飼料裡它的蛋白質比、維生命和B群等都很高,給魚吃蝦吃對他們都很健康,特是腸胃道和消化吸收都好,因此才會進行推廣。

至於光合菌養殖的基本條件也很簡單,它的特性就是需要陽光和和培養基也就是菌種,由於它是厭氧菌只要準備一個桶子,放進RO水或是乾淨的水,再放入培養基,如果海水菌就再加鹽進去,把桶子鎖上放在太陽下啊,你有空每天搖一搖,當然不能太熱,十四天左右就大功告成,但如果是冬天可能要養二十天到三十天,不要曝曬或通氣才,以前一桶光合菌賣三千塊,在我們的教導下,以班長帶領學員的方式,教導學員製做光合菌技術,只要有培養基只要花一佰光就能有一桶二十公升的光合菌。

 

食品所展示不同的光合菌培養基。(記者張正量攝)

主辦單位表示,推廣光合菌主要是能讓養殖產生產力更高,品質更好,魚產更健康,用藥量自然就少,目前在中南部都已經做了有效的推廣和養殖,由班長帶動班員一起學習,每人視自己的養殖面積使用,在不影響成本下,除了能讓養殖漁貨品質提高,更讓能環境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