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出現飛蝨 農改場提醒防範

 記者林偉民/新化報導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近日於後壁區試驗田內調查時,發現許多飛蝨類害蟲產卵痕跡與卵塊,該場呼籲農友應加強注意田間發生情形並適時防治,以免蟲害蔓延擴散造成損失,確保收成。
 農改場指出,農田間常見的飛蝨類有褐飛蝨、白背飛蝨及斑飛蝨等,褐飛蝨危害時,群集於稻叢的基部刺吸稻株養液為食,致使被害稻株的基部常可見汙濁的分泌物或由分泌物引起的煤汙病。
 在褐飛蝨族群密度低時,由稻株外表無法察覺是否異狀;但族群密度再增加時,即會出現稻株黃化,影響稔實率;在發生危害時,可使稻株於短期內枯萎倒伏。中度被害田,枯萎情況常呈不規則的圓圈狀,嚴重的稻田則圓圈相連而成全面枯萎,稱之為「蝨燒」。
 農改場指出,水稻褐飛蝨於第二期稻作乳熟期至糊熟期間為害最嚴重,因此在水稻生長期以後,如發現每叢水稻褐飛蝨平均密度在五隻以上時,就應進行防治,使用藥劑處理時,應儘量噴在水稻植株莖部,效果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