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食農教育不能只談蔬果!每年貢獻肉蛋奶供給人們營養的上億隻雞、豬、牛…等經濟動物 ,牠們從生到死的每個生命處境、動物福利是否獲得照顧,攸關人畜共同疾病的預防、食品安全與人類永續未來,應獲全民重視。由家樂福文教基金會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共同主辦的「2025 第四屆友善畜牧暨食物轉型國際論壇」今(18)日登場,以「美好蛋生:食農教育中的經濟動物福利」為主題,強調在台灣《食農教育法》施行後,必須更重視經濟動物福利視角,讓消費者理解每一口肉蛋奶背後的龐大生命處境,從教育推動產業轉型改革、讓消費實踐價值選擇。
論壇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朱增宏執行長、家樂福永續長暨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共同揭開序幕,本屆邀請來自全國不同領域的夥伴分享其投入經濟動物福利創新教學與發展教材的案例經驗,透過食農教育連結消費者與生產者一同擴大影響力,成為支持產業轉型的力量,並讓動物福利成為日常生活的實踐。
教育部長鄭英耀透過影片表示:非常開心有這麼多夥伴共襄盛舉,透過論壇分享,讓教育真正落實在生活裡,讓更多生命彼此連動,讓孩子們在真實世界學習。農業部動保司司長江文全致辭指出:重視經濟動物福利是國際趨勢,世界動物衛生組織不斷制定各項經濟動物福利規範,從陸生動物到水生動物,呼籲各國政府重視,經濟動物福利更攸關產業的競爭力,農業部成立動物保護司後,亦積極制定各項「友善生產定義與指南」,引領產業重視。這幾年更感謝家樂福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的投入推廣,讓消費大眾更加重視此議題,未來農業部會更持續與大家攜手合作,推動經濟動物福利。

現場超過兩百人報名參與本次論壇,包含各界教師、民眾及推動永續教育者,農業部畜產試驗所黃振芳所長、碳權研究暨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國家發展委員會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執行長吳涵瑜、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執行長郭雪貞、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簡任秘書吳明錡…等貴賓皆親自蒞臨參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學生更帶來《小雞歌手》音樂短劇熱鬧開場,以藝術傳達非籠飼蛋雞故事,呼應論壇主題「美好蛋生」,期許人類可以重視動物處境,共享美好未來。
主辦單位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於演講中指出,打造人、動物與環境共好的食物生產系統,是當前全球農業政策的重要趨勢,台灣於2022年通過《食農教育法》,每年編列近十億元推動食農教育,但多著重在農作物,關於「經濟動物」,如雞、豬、牛、魚等動物福利教育的資源配置相對薄弱,不獲重視,導致多數消費者無從了解畜牧生產的真實現況,而台灣畜牧業仍停留在傳統的「密集、工業化」集約飼養階段,以蛋雞來說,台灣每年有近4千萬隻產蛋母雞,終生被飼養在A4大小的「格子籠」裡,為了防止身心不健康的母雞生病,在飼料與飲水中添加預防性抗生素與各種疾病用藥成為日常,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與歐盟等國際組織推動動物福利的趨勢脫節,不僅影響人與動物健康,對食品安全、貿易競爭力都構成挑戰。
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也分享,台灣人一年吃掉80億顆雞蛋,但大眾對每天吃下肚的雞蛋並不熟悉,因此家樂福在2025年底領先通路承諾家樂福旗下所有通路100%只販售「非籠飼—動物福利雞蛋」,這八年來更持續透過食農教育推動非籠飼雞蛋,逐步帶動上中下游業者轉型,並在2023年創新推動價格與價值合一的「從i開始」價格牌,讓食農教育走入日常,打造「賣場即教室,食材即教材」的概念,讓許多學校老師可以帶學生到生活現場學習,賦權每個人都可以用對的消費發揮影響力。
論壇上午邀請不同領域講者從多元面向分享動物福利對於永續議題的重要性,包含:包含長期推動生命教育的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執行長郭雪貞,分享協會「根與芽計畫」如何讓學生從理解到行動,一起參與改變。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林芳如則是分享如何透過小南人計畫,帶動台南大學生與小學生一起推動動物福利、中山大學碳權研究暨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則從永續發展路徑角度談動物福利的重要性、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得主李法憲博士則是主張從食物關係切入,將動物福利融入日常生活的選擇。
下午場論壇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推動的「動物福利標章」主任彭莉萍,分享如何透過食農與社會教育推動動物福利。5% Design Action執行長也是永續教科書發起人之一的楊振甫執行長,分享如何透過創新教案分享平台,將動物福利及永續教育帶入生活。另有來自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等四個不同教育階段的老師,分享在課堂推動動物福利教案。如高雄建國國小曾冠蓉老師透過學習單與對話,帶小朋友思辨何謂責任消費。臺北市景美國中朱麗蓉老師設計「蛋蛋的哀傷」教案,透過引導孩子從感受疫情期間的行動受限,同理母雞被關在籠中的抑鬱與痛苦,並分享她推展課程遇到的挫折與挑戰。內湖高中公民老師周維毅則是分享如何走出教室,在賣場做公民教育的校外學習,而台大生傳系兼任助理教授王志文與闕河嘉老師則是將推動動物福利做成商業競賽案例,讓學生結合理論與實務去實際驗證。
走出校園圍牆,許多支持動物福利的餐飲、生產、通路業者也持續在不同場域提出創新教材與經驗,如:長短樹放牧場負責人王冠則分享在牧場舉辦「一日小小雞農」活動,讓孩子體驗擦蛋、學習雞蛋小知識,從產地開始推動食農教育。對味廚房料理實驗室創辦人洪昭勝與政治大學、北投長照機構合作,為大學師生及長者提供永續健康餐點,落實餐桌上的飲食倫理。Skills for U執行長黃偉翔也分享如何透過技職培力專案中導入動物福利雞蛋。聖德科斯行銷部副部長陳弘揚則是分享如何在通路中推廣非籠飼雞蛋。
除了講者分享,現場更展示許多動物福利推廣教案及相關資源如: 人氣童書作家鄭博真博士的《母雞要自由》繪本、嘉義將才工場的《蛋農轉型大行動》桌遊、大綠地藝術工作室的繽紛雞舍創作等。另外,台北市南湖高中也在現場分享如何透過永續教科書教案開設永續必修課,帶領超過400 位師生走入賣場學習永續,還有家樂福快樂雞帶來紙風車創作的母雞歌曲唱跳、台灣 IP 創意產業「迷母豐盛」獨家動物造型雞蛋糕、桃園C HOUSE溪房子結合手作娟印讓經濟動物福利帶著走,希望讓大家透過五感體驗及教材共享,讓永續教育向下扎根。好蛋地圖開發者廖佳恩,廣蒐台灣使用非籠飼雞蛋的好蛋餐廳,讓更多改變的業者被看見,消費者輕鬆加入責任消費的行列。
邁向人、動物與環境「健康一體、福利一體」的食物生產系統,正是當前全球農業政策的重要趨勢,也是永續發展的重要國際政策,家樂福文教基金會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以2025第四屆友善畜牧暨食物轉型國際論壇,凝聚跨域領導者,同時能夠號召更多夥伴將動物福利納入食農教育推廣,希望「美好蛋生 眾志成城」,讓每一個台灣人能夠開始改變從看見動物開始,行動從你我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