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團喊調幅4% 籲政策性補貼

本報綜合報導

勞動部二十六日將召開最低工資審議會。勞團認為,關稅不應為壓低最低工資調漲藉口,調幅應為百分之四,並由政府提供補貼;但「錢必須花在刀口上」,產業應提出證明,而非全面性補貼。

現行最低工資為月薪二萬八千五百九十元、時薪一百九十元。依照過往審議默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全反映以及經濟成長率勞資共享,今年調幅可能落在百分之四左右。

不過,因為美國關稅衝擊,各產業狀況落差大,加上目前全台已有四千八百六十三人減班休息,未來景氣動向不明,都為今年審議增添難度及變數。但多數勞團仍主張,最低工資是保障勞工最低生活水平的規定,應調漲最低工資。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楊書瑋表示,雖然全球經貿環境不確定性升高,但不應以關稅作為壓低最低工資調漲的藉口,過去幾年台灣經濟表現穩健;而在物價部分,儘管通膨持續低於百分之二的警戒線,但十七項重要民生物價因天災等因素影響,仍有近百分之一點八的年增率,其中外食費和房租分別上漲百分之三點四八及二點三三,顯示租屋族及民眾外食壓力仍大。

楊書瑋認為,若一面承認經濟成長亮眼,一面卻用關稅衝擊為理由阻擋勞工調薪,無異是將產業利益凌駕於廣大勞工的基本生活之上。

楊書瑋也提到,美國關稅衝擊非台灣獨有,面對國際貿易成本及物價波動加劇,維持勞工實質薪資、促進國內內需產業仍是多國共識,包括德國、法國、英國、韓國、日本等,都確定明年調升最低工資;其中日本漲幅高達百分之六,不僅超越去年度的百分之五,更創下連續二十三年調漲的紀錄。審議委員會就明確表示,這次調整就是基於物價持續上漲所制訂。

審議委員之一、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表示,美國四月起針對工具機、紡織製造業祭出關稅,農業與汽車產業供應鏈後續也可能受影響,但這些並非「百工百業」普遍情況;因此,審議仍希望依照默契,也就是CPI全數反映、勞資共享經濟成長果實來訂定調幅。

他表示,「不能因少數受關稅衝擊產業來壓低整體最低工資調幅」,針對受關稅衝擊產業,政府可以比照疫情期間,針對受影響產業提供薪資補貼,但「花錢要花在刀口上」,政策性補貼不應是全面性,應由資方提出受影響證明才給予補貼。

戴國榮說,台灣勞動市場呈現「L型」結構,高科技產業高薪拉升平均薪資,但仍有逾六成勞工薪資低於平均值,顯見多數人對調薪「無感」;去年新修的中小企業租稅優惠政策,應進一步檢視哪些行業因修法調高薪資、哪些仍「死都不調薪」,並研擬配套,才能真正解決低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