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氫能科技轉譯落地,將開發的技術轉化為教具捐贈給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讓學生理解氫能應用,也呼應「科技扎根」的行動精神,讓氫能從技術走向應用、從產線走入日常,逐步培養全民對綠色能源的理解與參與,為臺灣邁向淨零轉型扎下厚實基礎。
金屬中心十六日舉辦「氫知未來與科技扎根」教育行動日,邀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郭俊賢及「氫能燃燒工業應用暨高壓輸儲技術聯盟」成員良聯工業、首銳銲材、Bronkhorst、東和鋼鐵、沅亨興業等業者共襄盛舉;也吸引國中小師生參與,透過實際操作,理解氫氣的製備、儲存與應用,讓氫能不再只是工程術語而是科技議題。
科工館館長李秀鳳表示,這是從技術研發走進學生視角的重要實踐,邀請高雄科技大學潘俊仁助理教授,提供製氫與儲氫互動裝置,讓學生在實作中探索氫能的原理與應用,學習科技、認識能源,讓學生對「氫能源」的想像不再抽象。
金屬中心副執行長武威宏指出,中心透過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專計畫,聚焦氫氣輸儲與工業燃燒兩大主軸,推動關鍵裝置開發與應用落地;由計畫主持人林恒育處長帶領團隊,首創「可變混氫比例燃燒器」可依產業需求彈性調整氫氣比例,應用於鍋爐與工業爐,協助工業製程減碳轉型。
未來金屬中心也將持續深化與產業聯盟的合作,串聯材料、製程、設備與應用等環節,推動更多場域驗證與示範應用落地,透過「研發法人+教育場域+產業鏈」三方協作,打造一套可複製、可擴散的氫能推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