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姚正玉∕台南報導
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潰堤釀成洪災,不僅淹沒居民家園,也讓許多承載家族回憶的照片、底片與錄影帶毀損。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長曾吉賢指出,目前已搶救回來的媒材正依照受損情況逐一分類、登錄並建立修復SOP。另一方面,也計畫在光復鄉駐點或設中繼站,讓志工與搶救小組就地處理。他也呼籲更多具有專業修復能力的機構或團隊加入,「這不僅是災後重建的一環,更是守護族群與家庭記憶的重要行動」。
曾吉賢說,從九二一地震到八八風災,南藝大師生都曾進入災區記錄;這次不同以往,由學生親身投入搶救行動。這股行動力源自一名馬太鞍部落碩士生發現災後大量媒材被丟棄,立即回報所裡並號召同學組成先遣隊,目前已有二十、三十人投入。
他指出,目前已搶救回來的影像資料數量龐大,包括幻燈片、底片、相片,甚至電影膠卷等,正依受損情況逐一分類、登錄,並建立修復SOP。
曾吉賢表示,泡水媒材必須立即處理,搶救極具時效性;加上校內資源有限,學生與師長壓力不小。但大家一致認為,「不能讓生命記憶被當垃圾丟掉」。他強調,即使修復能力有限,也要盡力挽回屬於這一代的生活史料。
他透露,當中有兩大家族的珍貴相片,以及一家民宿收藏的電影膠卷,雖有泡水受損,但仍會小心檢查盤點。若能發現早期黑白電影或珍稀片段,保存價值將十分可觀。
曾吉賢強調,災民失去家園是無法彌補的傷痛;但若能保存一張照片、一卷膠片,便能留住生命中最珍貴的影像記憶。他呼籲社會各界除了關懷生命財產損失,更應重視這份文化資產,凝聚全國力量讓影像記憶在洪水中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