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展開亞洲之行,由於亞洲飽受其強硬貿易政策的衝擊,這次亞洲行考驗他的談判能力。對於川習會,外界都不預期有重大突破,而是雙方得以管控分歧並達成小幅進展。
川普當地時間二十四日晚間離開華盛頓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東南亞國家協會峰會,期間將與東協國家元首會晤。這是川普第二任期間首度訪問亞洲,時間達一週,也是第二任期至今最長時間的海外行程。
川普訪問日、韓期間,將與新任首相高市早苗與總統李在明會談,三十日在韓國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由於美陸各握有科技與稀土王牌,美國輿論多不看好川習會有實質成果。
川普希望在與習近平面對面之前,先達成貿易、關鍵礦產以及停火協議等成果,然後再迎接這場最具挑戰性的會談。白宮前一天正式宣布這項出訪行程,但包括美陸兩國領袖會面在內的細節仍在變動中。
知情人士表示,雙方都不預期能取得重大突破,恢復川普一月第二任期就職前的貿易條件。相反地,這次會談的重點是管控分歧並達成小幅進展。
臨時協議內容可能包括有限的關稅減免、延長現行關稅稅率,或大陸承諾購買美國大豆和波音飛機;美方或將允許更多高階電腦晶片流向大陸,而中國大陸則可能放寬稀土磁鐵出口限制。當然,也有可能談判最後一無所獲,美國輿論多不看好川習會有實質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