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為協助農民因應氣候變遷及市場波動,農業部農糧署推動「智能防災設施型農業計畫」,鼓勵農友投入現代化設施、技術,穩定農產供應與品質。其中,位於臺中市大安區的「靖安農莊」,由卓永加、卓永利兩兄弟共同經營,導入智能環控與水養液控制系統,突破氣候限制,成功打造全年穩定生產葉萵苣的綠色基地,落實「智慧、韌性、永續、安心」的農業行動策略。
農糧署說明,短期葉菜類易受颱風、豪雨等氣候影響,為強化防災韌性與穩定生產,該署輔導卓永加場長建置0.3公頃結構型鋼骨網室,結合自行研發智能環控系統、水養液控制系統及內部微型氣象站,搭配工業用程式控制電腦和高感度偵測裝置,加上自動調控內循環風扇、內外遮蔭、側捲簾及負壓風扇等設備,可依作物生長特性,調控養液pH值與溫度等,精準施肥並循環再利用營養液,以提供作物最適合的生長條件。此外,透過遠端監控,讓場主可隨時以手機監測及調整農場內各項設備運作,提高管理效率與精準度。
農糧署補充,自106年起推動「設施型農業計畫」,迄今已輔導農民設置結構加強型溫網室達2,818公頃,每年可保全蔬果供應量12萬公噸。靖安農莊透過導入智能化設施,不僅有效減少風災與氣候異常帶來的生產風險,更落實資源循環再利用與環境友善理念,並與量販通路及知名連鎖早餐品牌合作,年產值達750萬元,展現智慧農業兼具經濟效益與永續價值的典範。

農糧署表示,將持續推動設施農業升級與智慧化,結合推動冷鏈體系、產銷履歷等政策,協助農民穩定生產安全的優質蔬菜,也讓消費者買得安心、吃得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