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救災人員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造成光復鄉重大災情,第一線投入救援的消防人員、義消、民防、醫護團隊、志工及地方支援等單位,在長時間高壓與危險環境下奮力搶救,被稱為「馬太鞍溪救災超人」。

為守護這群救災英雄的身心健康,自十一月一日起衛生福利部與花蓮縣衛生局共同推動「馬太鞍溪堰塞湖救災人員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整合縣內十六家醫療機構,提供每位救災人員及志工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在任務結束後獲得身心靈修復與支持。

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救災現場的壓力往往不亞於戰場。許多救災人員雖然外表堅強,但內心可能背負創傷與焦慮。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長期投入高壓工作的消防、義消、志工與超人們等,若缺乏適當的心理紓壓與支持,容易出現焦慮、失眠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因此,馬太鞍溪堰塞湖救災人員心理健康支持透過專業心理服務,協助救災人員調整身心狀態、恢復能量,讓「超人」在卸下任務後,也能被安心接住,請善用心理健康資源,守護自己的心靈。

朱家祥指出,救災英雄雖勇敢堅毅,但同樣需要被理解與關懷。長期處於高壓救災現場的助人者,常會出現身心疲憊、失眠、食慾不振、情緒起伏大、專注力下降等反應;有些人可能會反覆回想救災畫面,甚至感到無力、內疚或退縮,這些都是在經歷重大壓力事件後的正常心理反應。

他提醒,周遭同仁與家人若發現救災人員有類似狀況,可依循「一問、二應、三轉介」原則:主動關懷詢問近況,給予真誠關心;並傾聽與陪伴回應,接納對方的情緒;鼓勵尋求專業心理協助或諮商資源。透過及時的關懷與支持,能讓救災人員在壓力中不再孤單,及早獲得協助,讓心靈逐步恢復平衡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