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掌國民黨 非典藍營領導開局

記者王超群∕特稿

鄭麗文正式接任國民黨主席,這場權力交接不只是組織人事的輪替,更象徵國民黨政治語言與策略思維的一次轉向。她的個人風格、用人布局與對兩岸論述的重新詮釋,正在形塑一種不同於傳統藍營的政治節奏。這或許是國民黨久違的「開局時刻」。

首先,鄭麗文是少見的「論述型主席」。在國民黨歷史上,多數領導人強調穩重與和諧,較少直接設定社會議題。然而,鄭麗文的政治語言強烈、節奏快,具備媒體傳播的敏銳感。這種思維正是藍營長期欠缺的「主動說服力」。

其次,從黨務人事的布局可看出她的策略層次。鄭麗文首波任命以「老幹新枝」為軸心,這樣的設計顯示她意識到,國民黨的困境不在世代問題,而在結構疲乏。她選擇先穩盤、後突破,用制度支撐改革,而非以口號替代重建。這種「漸進式重組」的手法,可能比激烈改革更能延續黨的生命力。她的戰略節奏清晰:先建立穩定指揮體系,再逐步推進組織開放與論述更新,是一種「有步驟的革新」。

再者,鄭麗文對兩岸關係與國防議題展現出前瞻性的思維,試圖擺脫藍綠對立中「親中∕反中」的單一框架,改以「主動參與、理性防衛」作為核心。她將俄烏戰爭的經驗延伸到台海情境,提出「安全不是被動的結果,而是主動設計的成果」;這樣的語言不僅有戰略深度,也讓藍營的和平論述重新被社會理解。

鄭麗文上任不僅是藍營的內部新局,也是台灣政治話語的一次重整。她的挑戰在於如何把強勢論述轉化為具體政見。這位非典型的國民黨主席若能持續以理性、自信與節奏感推動改革,或許能讓國民黨從現況走向更豐沛的能量。外界有期許她是「桶箍」,未來藍營的方向,將以她為起點開啟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