跡象–許志芳書藝刀刻創作展 11/6-27明宗書法藝術館展出

跡象–許志芳書藝刀刻創作展,11/6-27明宗書法藝術館展出。(陳明德提供)

記者蔣謙正/高雄報導

今年甫獲全國美展書法類金牌獎的許志芳老師,其作品更是台南「度小月」擔仔麵店面的收藏標的!「跡象–許志芳書藝刀刻創作展」將於十一月六日至二十七日在明宗書法藝術館展出,機會難得歡迎參觀。

許志芳指出,嚴格說來,真正開始接受書法藝術的薰陶,深植其文化涵養,建立自覺的創作意圖,是進入到台灣藝術大學修業之後,這段啟迪也讓我根深蒂固然地朝向藝術創作的決心,不虛此行。然而父親背負上千萬債務的際遇,不由得我在半工半讀的艱辛路上踽踽獨行,能夠一路上捱過困境走出陰霾,至今仍覺幸運且欣慰。期間,我不間斷在基礎書法教學、商業陶刻、書寫與競賽中沉潛磨鍊,逐步梳理出對書法的一份理解與執著。

跡象–許志芳書藝刀刻創作展,11/6-27明宗書法藝術館展出。(陳明德提供)

許志芳表示,書法既是興趣,也是工作;既是傳承文化的一點使命感,更是生活中自我療癒的深化修練與內在觀照的體現,隨著時間的轉化,散溢著學習經驗與美學審視的演繹,從古典的情質到個人生活閱歷的交融,這似乎在生命的每一瞬間,駐留了探索、試煉及開拓性的陳述。而這樣的線質情愫,能為創作的空間情調注入豐沛心靈的激化,轉瞬間的微妙、粗曠、疾速及凝歛之間,映照著創作者對書寫的定義和詮釋。

跡象–許志芳書藝刀刻創作展,11/6-27明宗書法藝術館展出。(陳明德提供)

「言為心聲,書為心畫。」許志芳說,漢代揚雄揭示透過語言與書寫能傳遞思想與內在精神的展露,而東方的書道與篆刻,透過情性的筆墨線質及奏刀的豐富表現力,傳達線條的興味,闡釋對藝術實踐與生命情感的體悟。此展覽題為「跡象」,意在呈現個人藝術創作的微觀軌跡,於邁入大衍之年後所總結的一點成果。因為囿於境遇所限,一直忙於工作與家庭的責任,除了在臉書之外便鮮少與外界密集交流,算起來是屬於封閉型的創作者,繼2024年於桃園文化局的個展後,也期待此次在南部重要的書法藝術展館,以書會友來拓展交流的機會,尤為珍惜。此展覽內容大致可分為四個面向。

一、傳統的催化

書法的源流博大而精深,從文化思想的參透到漢字依附的審美追求,在含蓄、筆力、及體勢之間,蘊含方圓樸茂的韻致,富饒筆情墨妙的生趣。漫長的臨池修練,自漢、魏、南北朝碑版石刻的碑派書學取法,領悟渾勁、古拙、雄強之筆勢,在轉變期的古貌中,發崛奇側、變形,感悟質樸的金石氣味與壯美的氣魄。並在篆書端正圓潤的勻稱結體,確立中鋒圓筆內斂含蓄的穩健面向,筆勢漸跨域至兼揉隸書、魏碑、行草法度的肆意,在平穩的審美格局中融會貫通,而能強化寫意的造型意識與書寫自然的釋放,於清代的書學境地裡,便能窺探其中,取其借鑒。

最具「文人化」的行草,豐沛的情愫本心,自覺強化了情感的抒發,縱橫肆意之間,為心裡激盪出微妙的漣漪,宣情表意中傾洩出「心之所生」的感佩,如蘇東坡所言:「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的寓意中,在樂心、寫意、游息之間的遣興,然自出新意,追求自我精神的遨遊,何等快哉!數年前,頓苦思考突破書寫現狀的瓶頸,忽然想起大學時期短暫接觸的「裴將軍帖」,遙想顏真卿當時在時代上的侷限,卻能锐意改革而能推陳出新,將楷書與行草融匯並置,於大氣磅礡中達到渾然天成、韻致連貫的境界,實屬不易啊!而我們現今身處於社群媒體的變異世代,多元化是時代的面向,多體的融合轉化成書,似乎很能連結上這一個時代氛圍,於是開始潛心於破體書風的試探,其最難的是「得其自然而兼其眾美」之境,幾年後慢慢地琢磨中有了些許的領會。正如逆水行舟,深掘傳統雖是艱辛,卻能在「汲古為新」中尋得創作轉化的基盤。

二、媒材的共振

當媒材成為書寫的蘊藉,使書寫不再囿於於紙上的界限,讓物件成為寄情之所,透過物件的儀式性轉化為心靈的暗喻,「異質上的書寫」既拓展了形式構成的張力,也增加了遷想與象徵的層次,讓觀者於凝視間體會一種超越文字的共鳴。

當「書寫」與「廢材」相遇,不只是創作語境的轉移,也是對生命與時間循環的審視,或許透過「再生藝術」的理念,可以找到一種借鏡與可能性,探索生活存在的定義,相對在廢棄物的「再生」延續,物件上的墨跡宛若是精神文明上的軌跡,除了探視自我對生命價值的取向,也能回應在「永續價值」的信念,將「被遺忘之物」喚回新生。

三、心靈的圖式

書寫就像心象的一面鏡子,映照出內心感知的圖像。有一部分的創作,便會引藉抽象表現主義亦或是繪畫性為基調,時而融入日本「少字數派」的思維借鏡,以極簡元素展現抽象空間的妙境,藉由意象來傳遞內在的共感及情愫的達意,於純粹的線象脈動直截心靈的迴映,再現另一種書寫精神的演繹。

四、陶器與篆刻的轉化

陶器承載著生活實用與美感的交融,將書法美學轉化於陶器之上,透過刻、鑿的刀法,使文字與器物相互輝映,展現出刀刻的勁健之美,使其不再只是二維的痕跡,而成為可以被觸摸的「書」,賦予陶器新的神采。

而篆刻承映著刀法、篆法及章法之美,宛若佛家所說的「芥子納須彌」一般,於方寸之間,以小觀大中賦予諸多美學經驗的鋪陳,凝結漢字書法與鐫刻刀法的意趣,極富感染力的書法興味,在刀石之間營造出萬千氣象。

許志芳認為,隨著時代的演變,書法的面貌與語境也在不斷更新,於不同世代間綻放各異的美學芬芳。對創作者而言,藝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生命經歷、文化記憶與時代精神的匯流;它源於學習與修煉,經由感悟與轉化,從歷史的質地中提煉精神,並將之延伸至個人生活的深度表述,成為傳承後的再創與內化。此展以筆墨轉述時間的流變,以刀痕探索思維的行跡,誠摯邀請您一同走進創作者的經歷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