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歷史建築「原日本陸軍台南偕行社」完成修復後,由弎畫廊進駐營運,首檔推出「徐永旭十年計劃國際巡迴展」,五日舉辦搶先看,揭開歷史空間與當代藝術對話新篇章。
偕行社位於台南公園南側,於一九一五年落成,建築構造設計具和洋混合風,為日本陸軍將校組成的集會組織,類似「將校俱樂部」,功能如國軍英雄館。二0二二年修復,完工後委外,由畫廊取得經營權。
偕行社所在區域,自清領時期即為軍事重鎮與重要軍事設施所在地,隨時代變遷,周邊有台南車站、台南文創園區、台南公園、三二一巷藝術聚落等,成為市區文化觀光廊帶重要節點,是台灣已知九處偕行社中,規模第二大者,僅次於台北,戰後曾為國軍眷舍,後市府無償撥用。

偕行社建築本體共分三棟,第一棟屬二層樓木骨洋風石造建築,立面有外露木質結構,外牆採拋泥式工法等歐風建築元素,皆為木造窗框及窗扇,屋頂樣式屬半切妻式石板屋頂,造型優美;第二棟為L型一層木骨洋風建築,室內挑高成半圓弧形天花板形式,搭配角線裝飾造型;第三棟為一層木構造建築,原設有煙囪,室內屬傳統日式空間配置,保留完整浴廁隔間,供軍人使用的生活空間。
內部牆面發現藏有一層全黑卻帶有七彩光澤夾層,乃使用「煉銅爐渣」經回火後產出的孔雀砂,且修復過程發現在辦公室空外地板,有名為「目鎹」,扣連木地板與下方木構件,人走過會發生聲響,警示在室內辦公將領,又稱「鶯啼板」或「鶯飛走廊」。
畫廊創辦人蘇三表示,進駐後希望菜歷史厚度上,開展屬當代藝術未來。首展「潤潤 」,徐永旭以陶土為媒材,創作具靜謐與力量作品,象徵滋養與延續,寓意藝術在時間與土地間的流動與呼吸。其大型作品,塑形極大極薄陶品,展現藝術的厚度與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