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府農業局「一一四年新北市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計畫」成果展二十日登場,展現五年來將水田、水梯田營造為動植物共榮共存棲地的推動成果;農業局長諶錫輝並頒發感謝狀予協助計畫推動的五名資深農友。現場並邀請一一0名合作農友、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及各區農會交流分享經驗,期望將計畫推動至更多田區,守護生態保育棲地。
農業局指出,新北市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計畫自一一0年起推動,透過給予農友生態薪水輔導改用友善農法種植作物,如不使用除草劑、毒餌、維持田區全年湛水、營造草生田埂等,進而達到維護生態保育棲地的目標。
農業局表示,此項計畫獲得各區農民廣泛認同,合作農友人數與輔導農田面積年年攀升,今年首度突破百名農友加入,是一一一年的十倍,輔導農田逼近六十公頃,廣布萬里、金山、石門、三芝、雙溪、貢寮六區。二十日成果展現場有超過百名農戶齊聚一堂,透過影片、展覽與座談交流,見證五年來新北在農田棲地保育與永續農業實踐上的努力與成果。
種植茭白筍的金山區農友陳長欽分享,他與父親在陽明山腳下經營友善耕作農田,堅持完全不使用化學農藥,因此田區常吸引山豬、山羌等野生動物前來「光顧」,甚至在收成前就被牠們先享用,展現對自然共存的包容與尊重;他今年更驚喜發現田區裡出現許多過去未曾見過的物種,包括黃嘴角鴞、台灣藍鵲、柴棺龜及無霸勾蜓等多種保育類與環境指標物種,象徵這片土地的生態品質極為優異、環境潔淨無汙染。

農業局長諶錫輝表示,新北市持續推動生態服務給付政策,不僅是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投資,更是據以建構綠色農業與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期透過農友的實際行動與長期參與,讓更多民眾認同生態保育不只是口號,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