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牽血𰹬儀式登錄市定民俗

「新竹牽血𰹬」登錄為新竹市民俗,並認定「大眾廟」及「新大眾廟」為保存者。(新竹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市政府召開無形文化資產審議會,出席委員一致同意通過將「新竹牽血𰹬」登錄為新竹市民俗,並認定「大眾廟」以及「新大眾廟」為保存者。文化局表示,此特殊科儀成為自民國九十八年登錄「竹塹中元城隍祭典」後,成為第二項列入登錄的新竹市民俗,象徵對在地文化脈絡的深化與延伸。

新竹市政府召開無形文化資產審議會,出席委員一致同意通過將「新竹牽血𰹬」登錄為新竹市民俗,並認定「大眾廟」及「新大眾廟」為保存者。(新竹市文化局提供)

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新竹牽血𰹬」不以歡慶為主,而是展現人民對孤魂與先民的慈悲、追思與敬意,背後所承載的歷史記憶,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根基。市府團隊扎根文化資產保存工作,與廟方、地方社群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精神傳統,讓文化扎根、世代傳承。

審議委員林茂賢老師表示,「牽𰹬」源自福建泉州習俗,意在牽引因意外而喪生之亡靈,屬黑色民俗,不宜以一般廟會、慶典視之,「新竹牽血𰹬」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民俗內涵反映悲憫無主孤魂、感激懷念因民變、械鬥而犧牲之先民。

新竹市政府召開無形文化資產審議會,出席委員一致同意通過將「新竹牽血𰹬」登錄為新竹市民俗,並認定「大眾廟」及「新大眾廟」為保存者。(新竹市文化局提供)

文化局指出,「新竹牽血𰹬」是民間自主性民俗,並非由公部門主導發起,源自乾隆年間林爽文事件,牽引死於戰事之泉州籍民兵以及因分類械鬥犧牲之先民,與各地常見為意外亡故親人個別牽𰹬不同。每年農曆七月十二日,南壇大眾廟與新大眾廟(南星宮)兩廟長年舉辦此傳統儀式,為竹塹地區的特色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