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正芬/雲林報導
雲林縣府推動「清溝大作戰」有成,截至今年共完成一二一一公里長溝渠清理,清除三點五六萬公噸雜物、污泥,有效降低庄頭社區淹水風險九十三趴,減少惡臭、病媒孳生,家園乾淨、安全、無臭味,甚朝「零淹水、零孳生源、零登革熱」永續城市邁進,未來也將導入智慧監測系統做預警通報,達到防疫減災成效。
雲林縣環保局清溝預算在議會支持下,從過去幾百萬增加至近八千萬元,「清溝大作戰」成果會簡報具體行動方案與成果,以及協助花蓮光復鄉清理排水溝渠等,展現雲林縣因應極端氣候打造韌性排水疏洪基礎建設,同時具備協助外縣市救災、復建能力。
縣長張麗善說,清溝工程雖屬隱性建設,卻是最直接守護居民生活安全的基礎建設。面對極端氣候,水溝通暢是降低淹水的基本,縣府三年編列二點一億元、動用十七部高壓清溝車,專攻易淹水、易孳生高風險區域,從源頭改善社區病媒孳生、衛生堪慮的「臭水溝」,讓家園保持乾淨、安全、無臭味,更朝「零淹水、零孳生源、零登革熱」永續城市邁進。
環保局長張喬維說,社區許多衛生溝、排水溝常被小吃店廢油、垃圾長期阻塞,出現「油垢牆」造成排水不順,是淹、積水主要原因。在議會支持連續三年每年編列七千多萬元、往年十五倍預算投入「清溝大作戰」,把原本需十五年才能完成的清淤量壓縮在三年內完成,確保社區安全,排水效率已明顯提升。
張喬維說,未來會與水利處等單位合作,導入智慧監測技術運用在易淹水熱點布設,只要水深達五至十公分,即會自動啟動警示並對外通報。此外,九月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等地區,環保局出動十台高壓沖吸清溝車與專業團隊,跨縣協助十五天共完成三二一二公尺清溝長度、清除八一六公噸淤泥,展現雲林防汛整備與災後復建專業能力,也體現「同島一命、攜手前行」社會責任與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