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兆之後 賴政府面臨的三重考驗


記者王超群∕特稿

總統賴清德宣布推動高達一點二五兆元的國防特別預算,背後所反映出的三個關鍵變化,包括戰略方向的轉折、治理與效益的落差,以及中共可能升高的實質回應,是台灣未來幾年必須共同承擔的結構性挑戰。

賴政府選擇在區域局勢不穩之際提出巨額軍費,等同公開宣告「台灣將走上以備戰為核心的安全路線」,明確拋棄過去在戰略模糊與兩岸對話之間尋求平衡的政策空間。這是一種對中共的直接表態。

當軍事嚇阻成為國家政策的主軸,台灣內部任何主張恢復協商或倡議政策緩和的力量,勢必處於政治邊緣。不僅資源配置會集中於軍事系統,政治路線也將被預算架構鎖定,逐步排擠非軍事選項的可能性。

這是一種「戰略封鎖」,當防衛姿態凌駕一切,所有與對話相關的政策便可能被視為不合時宜、甚至軟弱妥協。這筆軍費不只是「反制中共」,更是台灣內政結構與政策彈性的重大再編。

另外,這筆預算的實質效益仍有待檢驗。表面上強化「Taiwan Dome」防空系統與發展不對稱戰力,的確可望提升嚇阻能力,甚至爭取更多國際安全話語權;但若台灣國防體系本身的結構問題無法同步解決,例如軍購延宕、後勤不足、維修體制老化、人才流失等現象持續惡化,這項預算最終可能淪為戰略幻想。

國台辦「以武謀獨」的批評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測驗將來自中共後續可能的反制行動。過去數年已證明,北京在面對台灣戰略轉變時,往往不會僅止於口頭抗議:未來幾個月內,東部戰區是否升高軍演頻率?是否擴大軍機擾台?是否啟動經濟與輿論施壓,將成為對賴政府政策宣示的第一輪壓力測試。

如果這筆軍費背後的戰略系統無法迅速建立起整合性與韌性,台灣將可能在中共的施壓下遭遇「軍事姿態升高但社會信心下滑」的雙重風險。若中共行動升高導致國際緊張,台灣卻無法取得盟友更多實質支持,這筆預算更將被視為「孤立下注」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