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台南文獻 聚焦特殊祭典文化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市府文化局半年一刊、每年出刊兩輯的《台南文獻》,第十七輯七月最新出版,以「特殊祭典文化」為題,刊載十五篇專論,其中並介紹以紙人及草人代替真人的宮廟消災解厄儀式,饒富趣味。
 文化局自二0一二年起即以邀稿及徵稿方式出版《台南文獻》,最新出版的第十七輯,以「特殊祭典文化」為題,展現大台南民俗與信仰的多元性與豐富性。所收錄的八篇民俗與信仰專論包括吳建昇的「崁頂射火馬」、周宗楊的「馬沙溝改草人」、戴瑋志的「蚵寮安大符」、許献平的「太子宮進香」、張耘書的「府城米糕栫(餞)」、謝貴文的「府城厲壇」、吳明勳的「港仔尾社南巡」、王冠鈞的「後甲慶隆廟」等,不同議題有考察、有論述,也有報導紀實,多元詮釋民俗、信仰或儀典的內在意涵。
文化局表示,根據周宗楊的研究,「脫身」常見於民間宮廟法派消災解厄、造橋過限的儀式,透過相關解厄儀式,將受改者的穢氣、厄運或病痛移轉到替身上,達到禳災祛病的目的。常見替身以紙人及草人為主,時至今日亦使用於喪葬禮俗的解煞儀式中。作者特別聚焦不定期舉辦的將軍馬沙溝李聖宮「改草人」儀式,翔實記載此項在台南地區少見的地方風俗。
 其他專論及報導則尚有毛帝勝「天地會傳說」、黃小庭「19世紀西方人所見台灣」、陳宏田「陳姓移民聚落分佈」、盧薇喬「新營鐵線橋」、李新元「內海忠司」、段洪坤「西拉雅族的身分認同」及顧振輝「黃藏錦家族」等,多元廣闊的內容,突顯「台南學」的浩瀚廣大。
文化局表示,《台南文獻》是為研究台南市文史的公開園地及重要文獻專刊,歡迎大家賜稿。每輯三百元,有興趣的市民朋友及文史研究者,可逕向文化局文創發展科洽購,電話二一四九五一0轉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