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藝大生深入社區記錄家鄉

南藝大音像所到偏鄉推廣用影像記錄地方,讓孩子學習用照片說故事。(圖/台南藝術大學提供)
 我們與家鄉的距離,可以說很近,也可以說很遠!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積極推動「紀錄片重返」及「家鄉影像發掘」的深耕,近年來深入各社區、部落,為學童量身打造影像拍攝課程,學習用相片說故事、畫出自己的家鄉。
 今年暑假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前進白河區河東國小六溪分校開設工作坊中,安排了相機教學和操作、部落巡禮、聽長輩說故事等豐富課程,讓小朋友在做中學,認識影像媒材,也認識自己的家鄉和部落文化;除了讓小朋友實際操作數位相機外,也運用「構圖」、「景別」等概念來拍照,更要和「自己」、「村落」結合,進而完成「我的家庭與生活」的個人創作以及「六重溪照片地圖」的共同創作,一連串的課程下來,參加的小朋友學會了用影像記錄自己的家鄉,替家鄉說故事,讓自己與生長的這塊土地零距離。 
 而除了數位相機外,小朋友還嘗試拍立得,觀察膠卷影格,從靜態影像想像動態影像的生成;工作坊指導老師吳心蘋以「VHS」、「V8」、「DV帶」,簡述影像媒材演變的過程,也呼籲大家保存家庭回憶、不要丟棄影帶。
 南藝大表示,音像所的「家庭電影保存工作坊」,每年都前進台灣各地,深入各社區、部落,教導大家學習用影像記錄生長的土地,除了生活環境的紀錄外,也能透過訪問地方耆老,藉由錄影的方式,讓耆老、長輩說故事,將地方發展的點滴與現況,完整地保存下來,這樣不論是現在或未來,大家都可以透過這些照片、影片,與所在的這塊土地零距離,展現人親土親的情感。
(記者林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