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館首映「遊隼的故事」紀錄片

基隆野鳥學會耗時六年拍攝的「遊隼的故事」紀錄片,十日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辦理首映暨映後座談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提供)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遊隼」是世界上俯衝速度最快的鳥類之一,基隆野鳥學會耗時六年拍攝的「遊隼的故事」紀錄片十日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辦理首映暨映後座談會,並邀請拍攝紀錄片的沈錦豐導演現場分享,透過這部片子的拍攝除了解遊隼與環境生態面臨的問題外,同時也期以各界重視台灣生態繁殖環境的保護與遊隼的未來。

「遊隼的故事」紀錄片中收錄了遊隼求偶時期在懸崖的飛行特技表演,公、母鳥如何合作獵捕、巢位裡的私密行為,以及幼鳥之間的手足之情、有趣的幼鳥學飛過程、親鳥如何訓練幼鳥獵食能力等;這部紀錄片除了首映會場次外,二十六日仍有一場,歡迎民眾免費報名。

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鄭暐表示,猛禽包含貓頭鷹像鵂鶹及褐鷹鴞等鴞形目的十三種;鷹形目灰澤鵟、黑翅鳶、大冠鷲及黑鳶等鷹科有二十九種;鶚科的魚鷹一種;隼形目的紅隼及遊隼等隼科有五種,目前台灣的猛禽一共有四十八種。這一次紀錄片中的主角遊隼,就是猛禽其中的一種。

海科館長陳素芬表示,台灣具有豐富的鳥類多樣性,海科館於建館前期曾委託台灣師範大學王穎教授等調查場域的鳥類資源,海科館因位於台灣北部八斗子海濱,地處候鳥遷徙路線上,歷年來,總共紀錄到九十種以上的鳥類。其中保育類就有十五種,如第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是黑面琵鷺,第二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有遊隼、黑鳶、蛇鵰、魚鷹等十二種,而第三級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則有紅尾伯勞和台灣藍鵲。

陳素芬說明,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森川里海的珍貴環境,讓海科館在環境教育推廣上,除了海洋教育,更包含了生態教育的部分,此次的首映座談就是一場很好的生態教育示範,透過紀錄片的播映與映後座談,讓大家可以更理解周遭的生態環境及保育的重要性,在聖誕節假期特別於二十六日這天加映一場開放民眾免費觀賞,歡迎大家踴躍參與,活動報名可參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LV87frmnaVgZwgLVgO4EymBzy9WW_-7305UueIaAopk/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