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上個月,台北市立動物園同仁接獲通報,動物園內竟有「野生動物」受傷?原來是兩位熱心的民眾,在非洲動物區發現一隻背甲直徑約四公分大小的野生斑龜寶寶,小小的背甲上有明顯的裂痕,看起來傷勢頗為嚴重,當下立刻向遊客服務中心請求協助;雖然動物園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的獸醫師趕緊全力救治,但最後這隻斑龜寶寶實在太過幼小,最後仍因傷重而宣告不治。

動物園強調,春至秋季是野生斑龜繁殖的季節,如果大家遊園時發現野生斑龜出沒在不安全的地方,可以立即通知動物園工作人員處理。

動物園說,斑龜又名長尾龜,成年個體體長約廿到卅公分,主要分布在台灣、越南及中國大陸沿海一帶,是台灣常見的寵物龜。在台灣本土相當普遍的斑龜,並非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所規範的保育類物種,但在IUCN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中卻已把斑龜列為CR(極危)等級,現在全世界也僅有台灣、越南能夠看到比較穩定的野生斑龜族群。

上個月,民眾在動物園非洲動物區所發現的斑龜寶寶,背甲直徑僅有約四到四點五公分,即是一隻非常幼小、野生、且意外受傷的個體。園方指出,這隻斑龜寶寶背甲的左前處有明顯的破裂,獸醫師研判,應是外力造成背甲破損,趕緊為斑龜寶寶上藥、修補背甲、並敷上防水的材料,全力搶救。但因這隻斑龜寶寶實在太過幼小,儘管獸醫師努力救治,但最後斑龜寶寶仍因傷重而不幸死亡。
春至秋季是斑龜的繁殖季節,動物園提醒民眾,來遊園時也有機會發現動物園內的野生斑龜出沒。因為斑龜通常生活在較低海拔的水域,動物園內的濕地生態池、水鳥觀察區及水生植物園等處,都可能是野生斑龜生存與繁殖的好所在。遊園時不妨也留意一下腳邊的野生斑龜,如果發現牠們出現在危險的地方,請趕快通知工作人員處理,幫忙將斑龜移至遠離人群、相對較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