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5日電
香港第5波疫情導致最少8000人死亡,香港大學專家分析疫情帶來6大慘痛教訓,包括太晚為老人加強接種疫苗、初期即收治輕症病人入院加重醫療壓力等,指這些教訓值得堅持清零的國家參考。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及2名專家,在國際醫學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發表文章,分析從香港第5波疫情中得到的6大教訓,並指對於堅持清零的地方或國家有參考價值。
文章歸納出的6大教訓為:
1、香港第5波疫情流行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這種變異株傳播性非常高,但毒性很低;導致香港即使已有91.3%人口已接種第1劑疫苗,81.3%接種2劑,超過3分之1接種3劑下,仍有超過100萬人受感染,且有500人在這波疫情中第2次感染。
由於絕大部分感染者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對於要清零的國家來說,找出感染者更困難。
2、香港第5波疫情死亡率異常高,染疫死者主要是未接種或未完整接種疫苗的老人。年齡越大,染疫住院及死亡比例越高。
3、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對兒童傷害不大,感染後大多是症狀輕微或無症狀。
4、抗原快篩有效篩查出感染者。抗原快篩有助識別早期感染者,與進行1次或2次核酸檢測比較,早期感染者連續5天都進行抗原快篩,檢測的敏感度會更高及更可靠。
5、香港醫療體系面對沉重壓力,但沒有崩潰也不應崩潰。如果香港醫療體系崩潰,一定是因為「判斷錯誤、決定錯誤及資源調配錯誤」。不斷調整風險評估和分流分層機制,香港醫療系統才不會崩潰。
6、居家隔離是好方法,若家中的防感染措施做得好,家庭成員之間傳播可以減少。香港爆發第5波疫情是因為有患者在隔離酒店被感染,之後傳播至社區,顯示隔離時間需因應病毒特性而縮短,以減少感染風險及有效利用隔離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