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南韓慰安婦求償開庭了,台灣呢?

 ■蔡文立

 數名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強徵的慰安婦或遺屬,三年前要求日本政府給予賠償並提起司法訴訟,十三日首爾中央法院首次庭審。慰安婦是人類歷史上極為不堪回首的一頁,如果日本方面願意深自悔改、全力彌補錯誤,或許還能稍微還給受害者公道,但日本卻捨此而不為,終致越來越多的受害者含恨而終,正義無從伸張。
 二戰期間日軍侵略亞洲諸國,隨著日軍戰線拉長到中國大陸華東、華南、華北、海南等地,以及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泰國、印尼、印度等地區,被日軍強征、列為「軍需品」的慰安婦也快速增加。到底日本強徵了多少慰安婦?至今仍是一個謎團,估計值在九萬人到四十一萬人都有;無論是哪一個估計值,每一個慰安婦都留下二戰期間日本人的劣跡敗行。
 命運悲慘的慰安婦,大部份是日本人在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強徵而來,台灣、東南亞、甚至是澳洲、美國、英國、俄羅斯、西班牙等國也有婦女受害。二戰時期的花樣少女忍辱倖存,現在多已凋零。二0一四年導演郭柯在大陸開拍紀錄電影《三十二》,原本打算留下三十二名僅存大陸慰安婦的遭遇,但「我們來得太慢,她們走得太快」,最後電影片名改為《二十二》。
 二0一六年上映的南韓電影《鬼鄉》,描述十四歲的正敏和一群少女被日軍擄走成為慰安婦,她們陷入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戰爭結束後只有少數幾個人活著回家。一九九二年起,台灣的婦女援助基金會開始著手調查台籍慰安婦,至少蒐錄了五十九位台籍慰安婦的訪談紀錄。
 這些電影與訪談紀錄當中,每一秒都可能出現令人義憤填膺、不忍落淚的影像、聲音,但主要目的還是要提醒世人:歷史的錯誤可以原諒,但不能遺忘。
 一九九二年一月八日,日本首相宮澤喜一訪問南韓,南韓慰安婦舉行第一次「週三集會」向日本抗議,至今每個星期三都風雨無阻地舉行(一九九五年、二0一一年兩次日本大地震改為哀悼會)。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第一千次「週三集會」時,一位「和平少女」常駐在日本大使館前抗議。
 「和平少女」是一尊身著南韓傳統服飾的坐姿銅像,她面露受迫害而感到畏懼的表情,雙手握拳象徵不再對遭受的暴行沉默,左肩上有一隻代表和平、自由、解放的雀鳥,她投射在地上的背影卻已佝僂。這尊銅像的創作者金運成說,創作過程中,他要克服的不是日本人的壓力,而是讓他不斷想到的慰安婦阿嬤的悲慘遭遇。
 據估計,台籍慰安婦至少有兩千人,存活率不到兩成五。二戰時期飽受日本人摧殘的阿嬤,敵不過歲月的流逝,二0一一年台灣第一位控訴日本人的大桃阿嬤以八十九歲高齡過世;二0一七年四月,當時台灣僅存的三名慰安婦之一的蓮花阿嬤以九十三歲高齡過世,她等日本人的道歉等了一輩子,令人遺憾的是她並沒有等到!
 為了要求日本政府道歉,二0一三年過世的沈中阿嬤說,「日本政府不可能改,他們就像電線桿一樣」,「我要這樣一步一步走到日本,要求日本政府跟我道歉賠償」。十三日首爾法院開庭時,日本官方選擇缺席,九十二歲的李容洙阿嬤說,「日本若問心無愧,就沒理由不出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於二0一五年十二月針對朝鮮半島慰安婦問題道歉,但日本為什麼不向台灣的慰安婦阿嬤道歉呢?
 蔡政府整天高喊「轉型正義」,但蔡總統和蔡政府官員幫台灣慰安婦阿嬤做了什麼呢?            (作者為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