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美國在台協會(AIT)、漁業署、資訊工業策進會及台灣微軟為了讓台灣及全球漁業能永續發展,攜手徵求「台灣遠洋漁船漁業勞動人權」科技方案,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許為元副教授帶領其先進計算實驗室(ACL)學生與企業組成團隊,設計小型且經濟的通訊服務,讓小型漁船可以透過衛星通訊與外界聯繫,可大幅改善長時間待在海上的漁工心理狀態,並簡化海上緊急情況預防和回報的作業程序,降低外籍和弱勢船員強迫勞動的風險,獲美國在台協會八十萬元研發獎助金。
台灣遠洋漁船上外籍船員眾多,且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動力漁船是小型漁船,在可用空間狹小及現有衛星通訊設備動輒上百萬、通訊費達數十萬的前提下,長時間在海上工作的漁工多數沒有對外聯繫的方法,在這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容易產生孤立、焦躁及失落感,且發生緊急事故時難以即時向岸上通報。
海大資工系許為元副教授與資工系博士班胡瑞興、大學部應屆畢業生李煜中及仍就讀大一柯欣辰,以船主能負擔的衛星通訊設施與服務、船舶可容納空間、政府官方能即時收到訊息並加以處置及保密漁工傳輸的訊息等考量,向美國在台協會提出「電子觀察員附加模組─讓漁工與世界接軌方案」,配合農委會漁業署長期補助海大先進計算實驗室開發、可二十四小時即時監控的遠洋漁業監控中心,以基本通訊能力及即時回報系統,大幅降低衛星通訊所需的費用。
海大先進計算實驗室所研發的電子觀察員設施,可以依照不同任務需求增加或減少硬體設備與軟體功能,具有高度模組化的特性,將模組納入「電子觀察員計畫」的成品除節省空間與成本,亦能將通報系統與漁業署二十四小時漁業監控中心結合運作,降低船主成本也能提升勞工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