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教育部國教署自一0九年起辦理「營造原住民族文化學習場域計畫」,同時加入部落耆老的傳統智慧,使民族知識及文化持續保留與傳承,藉此提升學生學習意願,並增加自我文化的認同感,為校園環境注入原住民族傳統風貌,提供學校師生原住民族文化學習空間。
國教署表示,計畫執行涉及原住民族課程規劃、文化正確性以及空間營造等三大面向,課程教學如何搭配場域空間,也實際到校評估計畫可行性、空間規劃適切性等,透過實際與學校面對面的交流、討論,將計畫精神傳遞給申請學校,讓課程與空間的結合更加到位。
其中曾獲「原住民重點學校新校園運動計畫」第一級績優學校的屏東縣長榮百合國小,為了建構更完整的部落學校及串聯學校空間,申請建置採石場教學場域、文化課程教學場域及部落生命之河,期待達成「部落有教室,學習無界限」的理念。
南投縣仁愛國小預計打造泰雅獵寮,做為民族教育戶外課程教學場域,整個施作過程也將搭配文化課程,將原住民族史地、工藝及生活等面向知識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民族文化情境中學習相關的建築、歌謠、美食。
國教署表示,「學校」對部落而言是重要的場所,透過部落居民及學校間相互討論取得共識後,進行空間的營造後,讓原住民族文化價值不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