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燕:開發水資源應未雨綢繆 大旱調度緩不濟急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市議員曾麗燕主張,水資源規劃要有遠見,以色列比臺灣缺水,卻靠著海水淡化輸出水資源,臺灣要迎頭趕上,高雄更要加油,建設不能停。(記者吳文欽攝)

高雄久旱不雨,市議員曾麗燕主張,水資源規劃要有遠見,以色列比臺灣缺水,卻靠著海水淡化輸出水資源,臺灣要迎頭趕上,高雄更要加油,建設不能停。

曾麗燕表示,高雄水情比百年大旱嚴峻,主要水源高屏溪出現大面積乾涸,僅管行政院已核定穩定南部供水抗旱計畫,將於高屏溪沿岸增鑿十口抗旱水井,並於南、北高雄各設一座海淡廠等,以穩定南部供水,但她仍憂心「遠水救不了近火」。

曾議員依水利局提出數據指出,高雄市常態供需水量約每日一百五十萬噸,目前已開發水資源一百六十萬噸,再加上開發中的伏流水、再生水、海淡水及抗旱水井六十六萬噸,共二百廿六萬噸,理應可靠多元開發水資源面對嚴峻旱象,滿足工業與民生用水需求,但開發水資源需未雨綢繆,而不是面臨百年大旱時才四處調度,緩不濟急。

曾麗燕議員說,極端氣候下全球各地都出現暴雨致災和大旱的情形,水資源韌性已是各大城市重要課題,而高雄市正面臨產業轉型的關鍵期,水電穩定供應是基本配備,但已發包的北高雄橋頭再生水廠預計民國一一五年才能供水,楠梓再生水廠預計年底發包,也要到一一七年可提供每日七萬噸。

曾議員認為,而在此之前,如何佈局未來產業發展所需穩定水源,在此水情吃緊之際更是考驗市府團隊的應變能力,更攸關高雄招商引資以及產業轉型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