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二0二三年第三季,台北市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慢性精神病患者有一萬五千二百九十三人。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十一日表示,為使民眾或第一線工作人員對精神疾病有更多瞭解,每年與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等相關民間單位合作,期提供精神病友友善社區環境。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同時也是臨床心理師韓德彥表示,友善的支持環境是影響精神疾病復元歷程中的關鍵,團體治療中病友常提到社會對慢性精神疾病患者不友善、排斥及就業不平等,甚至以歧視用語形容,事實上若給予慢性精神病友更多機會,將看見其優秀的工作能力使其更快走出困境。
台北市設有五十一家精神照護機構,協助具有復健潛能的慢性精神病友與家屬共同訂定復健目標,透過評估、追蹤及安排各式社區融合活動及工作訓練,提升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自我效能,並向社會傳遞精神疾病正面形象,讓民眾看見病友生命的力量。
文山職能工作坊負責人蘇俊瑞職能治療師指出,工作坊是由一群具有復健潛能的精神康復者共同經營的園地,以職能治療的全人觀點規劃許多社區化的職能團體,並於老中幼三代共學社區融合活動中培訓學員擔任活動講師,帶領失智症長者做月餅、花藝等,透過逐步參與復健訓練重建生活功能,與社區融合,一同邁向復元之路。
衛生局表示,為讓社區鄰里的民眾更了解精神病友及家屬也需要被重視、關心與支持,每年持續舉辦精神疾病去污名活動,今年規劃於三月二十二日、四月十二日,在市立李科永紀念圖書館舉辦二場次的電影欣賞及分享座談會,共同觀賞「瀑布」及「阿青,回家了」等二部相關精神疾病議題的電影,了解病友更多元的生命態樣、傳達社區共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