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食被汙名化 米酵菌酸擬改名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1日指出,「米酵菌酸」的名稱會造成民眾誤會,擔心米食是否也會產生此毒,部分餐廳甚至直接停售米粉等米製品,為避免米食被汙名化,衛福部將舉行專家會議,討論是否改名為「椰黍菌酸」,或直接以音譯之「邦克拉克酸」。

寶林茶室之食物毒者血液檢體中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王必勝接受廣播電台訪問時指出,寶林茶室饒河店之病例沒有驗出米酵菌酸,且臨床症狀也與其他人不同、肝指數較正常等3大證據指出,事件是在信義區A13店,於3月19日到24日期間的特定時空發生,沒有外擴跡象。

王必勝表示,曾前往寶林茶室A13店用餐的民眾,只要有食物中毒的現象,即使症狀輕微,也應就醫並驗血確認是否為米酵菌酸中毒,以利後續治療。

王必勝指出,「米酵菌酸」的名稱會讓不少民眾誤會,擔心米食是否也會產生此毒,部分餐廳甚至直接停售米粉等米製品,事實上,米酵菌酸是大陸地區使用的名稱,為避免汙名化食米、造成民眾誤會,本週將舉行專家會議,討論是否改名為「椰黍菌酸」,但也擔心椰子、玉米等食材受影響,或就以英文Bongkrekic Acid音譯為「邦克拉克酸」。

王必勝表示,米酵菌酸要產生有3大條件,因此過往案例也非常少,民眾不用過度恐慌。首先要有唐菖蒲伯克氏菌的特定亞種,此菌過往在台灣沒有發現之紀錄,雖然產生的毒素很強,但也不是強勢細菌;其次,此菌多是汙染澱粉、椰子類,最後是要在溫度攝26到33度的中性環境,食物有輕微發酵情況下,才會產生。

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孟孟孝指出,米酵菌酸不僅在米製品中發現,它可能出現在許多家庭自製之發酵不良、鹽濃度低、油脂量高、和食品保存條件不佳的食品中。只要在低溫、高濃度食鹽、和醋酸能抑制毒素產生;台灣家庭自己烹調的米飯、米粉等被汙染的機率極低,家中米食料理如果存放冰箱,1、2天內即食畢,所以不須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