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今年以來,國內出現特殊現象,高所得家庭承受的物價壓力竟高於低所得家庭,一反常態。主計總處官員點出兩關鍵,一是國際金價飆高,導致高所得家庭會購買的珠寶、金飾更昂貴,二是外食費高漲,高所得家庭外食、上館子的比例又較高。
主計總處按月發布國內物價概況,也會公布所得層級別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根據統計,大多數時候,可支配所得最高百分之二十家庭(高所得家庭)CPI漲幅會低於可支配所得最低百分之二十家庭(低所得家庭),換言之,高所得家庭感受到的物價壓力,相較低所得家庭更小。
主計總處官員說明,低所得家庭平均CPI漲幅常常大於高所得家庭,是因食物類漲幅通常較大,占比在低所得家庭又較高,使得低所得家庭對物價上漲更有感。
但今年以來,高所得家庭CPI大多超越低所得家庭,令人意外。以三、四月數據來看,高所得家庭CPI分別為百分之二點一四、百分之一點九五,均高於低所得家庭的百分之二點零九及百分之一點九三。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推動漲幅擴大的因素,在於雜項類當中的個人隨身用品飆高,四月衝上百分之六點零七,為一0八年九月以來的最大漲幅。
主計總處官員說明另一個因素,不論哪種所得家庭,都有食物類支出,但近期外食費漲幅居高,蔬果等食材價格相對平穩,而低所得家庭採買食材、壓力較小,高所得家庭則可能常去餐廳消費,對外食費上漲會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