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理工人文壁壘 中研院人文講座再推微學程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中研院從二0一四年起陸續與國內生醫專業為主的大專院校合作,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台北醫學大學與國防醫學院開設「中研院人文講座」核心通識課程,並於十六日舉辦「再出發:中研院人文講座十年成果發表會」,宣布將再推六個微學程,盼持續扎根理工學生人文素養。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育霖表示,中研院人文講座從二0一四年開始,在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組十二個研究所通力合作下,開設二百六十七門課,邀請到八十名研究人員授課,包含三名院士、四十八名研究員及二十九名副研究員,而三校的修課學生更達五千六百四十九人次,課程涵蓋六大主題,希望理工人才具有深厚人文素養。

李育霖也說,中研院人文講座過去是用通識課程架構來設立,希望培育理工人才有深度人文素養、擴大國際視野,六微學分學程包含「文化感性」、「生命政治」、「民主與異議」、「生命的技藝」、「政經治理」與「台灣/海洋/南島」,生命政治則是盼讓學生綜合性的認識醫療科技、社會文化與生命形態之間的複雜關係並學習思辨生命政治的方法等。

李育霖強調,這些學程的設計都是回應當代台灣社會脈動,包含民主與異議、新冠肺炎的生命治理,與一般通識教育不同,是具有議題性、當代性的課程。

過去曾參與中研院人文講座課程的陽明交大學生林詩軒分享,不管是在高中、大學,學生得到的指令都是只能選一個領域去鑽研,而中研院人文講座會辦在理工背景的大學,相信就是因為「人不是只有一種面向跟樣子」,經過課程,每個人都是全人,「我現在只是回到我更期待自己的樣子,作為一個人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