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為復育台北赤蛙的生活棲地,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北市立動物園、新北市府等公部門合作,三芝橫山地區的「阿石伯蓮花田」的水梯田推動生態環境復育,日前並邀在地橫山國小師生到蓮花田參與生態觀察與採蓮花等農務體驗,並邀請蓮花田接班人楊炎生阿伯分享守護友善蓮花田的經驗,期盼珍稀的台北赤蛙再現蹤跡。
新北市三芝水梯田曾經是台北赤蛙的重要棲地,自二000年起慈心基金會協助橫山地區的「阿石伯蓮花田」進行友善耕作後,台北赤蛙數量明顯增加,成功經驗奠定了綠色保育標章系統的出現,讓友善耕作具體呈現人與動物共存的意義與價值。

然而阿石伯蓮花田的台北赤蛙保育工作面臨諸多挑戰,隨著農友年紀漸長,耕地面積縮減甚至休耕,及台北赤蛙天敵眾多,野生族群養成速度不及自然演替,友善農耕的水梯田為了去除福壽螺的危害,在水中放養魚類,成為蛙類的威脅;在諸多的原因下,二0一三年蓮花田已經觀察不到台北赤蛙存在的跡象。
為了重現台北赤蛙,二0二一年在阿石伯高壽離世後,長子楊炎生繼承父志,與慈心基金會、林業保育署、台北市立動物園等再次攜手復耕蓮花田(復育赤蛙棲地),期為下一代保留珍稀物種。
慈心基金會表示,重啟的蓮花田復育計畫,配合北市動物園的棲地營造建議,協助楊炎生阿伯進行蓮花田的分區管理,調整台北赤蛙繁殖期需要使用的水域、與非繁殖期需要的草生地兩大區塊,配合台北赤蛙的生活習性進行優化。
赤蛙繁殖期的蓮花田水深特別重要,主池蓮花田水深得控制在六十公分左右、其他八塊田區水深約十五至廿五公分,同時得配合水面植物覆蓋率達七十五%以上,才可避免夏季水溫過高,以利台北赤蛙的生存。另為達到生物的多樣性,其中一池保留燈心草、四角藺、田蔥、水蕨等野草,及將在地原生植物保留;並在草生地的營造上,將蓮花田周邊的芒草清除,避免森林化,營造豐富的草相生態及蜻蛉類昆蟲,幫助台北赤蛙在非繁殖期的躲藏與提供食物來源,以利越冬。
為進一步擴大蓮花田的保育工作,慈心基金會與三芝橫山國小合作,將學校納入保育台北赤蛙的行列,把保育台北赤蛙及蓮花田的環境教育理念帶入校園。慈心基金會特別為橫山國小開設二梯次教師研習課程,帶師生親自體驗農務與進行田區的生態觀察,將友善農耕理念札根在小小學子的生命經驗中,讓生態保育的理念得以世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