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七月廿八日南市傳首例屈公病,據了解,該例境外移入病例為永康區崑山里廿多歲菲律賓女性,轄區衛生所廿八日針對該例居住地室內進行緊急噴霧罐防治、環境孳生源清除及病蚊媒密度調查,廿九日已完成居住和活動地戶內外化學防治作業。
該確診病例於七月六日至七月廿七日間回菲律賓探親,廿七日自高雄機場入境時有發燒症狀,經機場予以NS1快篩陰性,廿八日經實驗室檢驗為屈公病陽性確診。
永康衛生所同日針對居住地室內進行緊急噴霧罐防治、環境孳生源清除及病蚊媒密度調查,廿九日已完成防治作業。
疾管署統計,今年迄今我國共有六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包括菲律賓三例、馬來西亞、印尼及印度各一例。而屈公病在台灣屬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傳播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均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
屈公病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相似,包括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部分感染者倦怠感和關節痛會持續數週至數月。
凱米大雨過後,南市府也籲請南市醫療院所針對發燒就診病患確實詢問病患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與群聚情形 (TOCC),如發現符合登革熱或屈公病通報之疑似病例,應立即進行通報,俾利衛生單位及早進行相關防治作為,避免病媒蚊傳染病於社區擴散。
南市登革熱防治中心主任尤天厚提醒民眾,無論是屈公病或登革熱,最有效的預防均是清除孳生源,提醒民眾雨後應加強檢視戶內外環境、落實巡、倒、清、刷澈底清除積水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