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麟洋路別名 北市府:探討可能性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北市府擬將中山國中前巷道增別名「麟洋路」,致敬奧運羽球男雙金牌。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十七日在臉書指出,蹭熱度剛好就好,過頭實在矯情,全台灣有一百九十六條中正路,蔣萬安敢更名嗎。台北市政府副發言人葉向媛回應,蔣萬安是希望找到彰顯「麟洋配」奮戰精神的方法,而提出設置中山國中校門口道路別名的想法,並探討可能性,而不是更名。

吳思瑤表示,此舉大搞威權崇拜,蔣介石治台時期還利用道路命名來作為「政治恩寵」工具,例如「林森南北路」是以接替蔣介石擔任國府主席的林森來命名,士林區「雨農路」則是以特務頭子戴笠字號而命名。

吳思瑤提到,利用領袖人名或中國地名,來置入基於統治需求的政治效果,這種威權遺物迄今仍盤踞台灣社會,在追求轉型正義的今日,早該翻頁甚至平反,偏偏蔣萬安還在搞「麟洋路」這種粗劣的政治操作,就算是別名也大可不必。

葉向媛指出,過程會依照現行法規,由機關、團體或設籍台北市的公民,取得當地五分之一以上公民共同提案後提請民政局審查,再經市府跨局處組成審議會議通過,並有當地二分之一以上公民連署支持,才會進一步討論設置細節。葉向媛說,「這和威權有什麼關係?請吳思瑤委員搞清楚狀況再發言」。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指出,麟洋配是中華隊第一個雙奧運金牌得主,是台北之光、台灣英雄,相信大家都希望用各種方式榮耀選手的努力,全面提升運動產業發展,鼓勵國人運動,擴大運動參與量,才能由下而上,培育頂級運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