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祭普度邀請老大公共享盛宴

現場傳統工藝作品展現精湛技藝。(基隆市政府提供)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基隆的年度文化盛事雞籠中元祭,今年已邁入第一百七十年,十八日夜晚迎來最受矚目的中元普度活動。近期舉辦的開龕門儀式、主普壇開燈放彩、迎斗燈,以及市區大型封街遊行和望海巷施放水燈頭等活動,均吸引了大批民眾熱情參與,場面熱鬧非凡。十八日晚間主普壇廣場呈現一片豐盛的祭品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基隆市副市長邱佩琳指出,中元祭不僅是基隆的傳統文化盛事,更是促進社區和諧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元普度活動的獨特之處,在於其邀請水陸無主孤魂享用祭品,這是基隆人民對逝者的慈悲心和無私愛的具體展現。尤其是獨具特色的十二座孤棧,從麵線棧到摩訶棧,每一座都象徵著不同的祝福與祈願,展示了傳統工藝的精湛與深遠意涵。這不僅體現了基隆的歷史與文化,也展現了基隆人民對過去歷史的敬意。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長江亭玫也表示,祭品以連桌形式呈現,包含葷食桌、素食桌及西洋桌,特別是西洋桌,展示出基隆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基隆曾經歷西班牙、荷蘭、法國和日本的統治,因此西洋桌上的供品融合了西式和日式元素,體現出基隆對多元文化的尊重。

活動中最具特色的是製作的十二座孤棧,包括祝賀地官大帝壽誕的麵線棧和壽桃棧,象徵山珍的薑棧、海味的鹽棧,以及冬粉棧、粿粽棧、米粉棧、糕仔棧、米香棧、龍眼棧等。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在中元普度期間才會製作的摩訶棧和必桃棧。

摩訶(Maha)一詞源自梵文,意指偉大,其外型如荷花,象徵佛教最神聖的花朵,意涵普度眾生;而「必桃」在閩南語中有裂開之意,形似桃子,象徵祝壽。必桃在蒸熟後會自動裂開,寓意著希望亡靈早日脫離地獄,轉世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