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圳通水百年微型展

桃園大圳通水百年微型展,市長張善政表示,持續發展智慧農業擴大有限水資源。(新聞處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張善政二十一日出席「桃園大圳通水百週年微型展」啟動儀式。張善政市長表示,桃園大圳於一九一六年動土,歷經八年施工,一九二四年完成通水,透過埤塘串聯,使地勢較高的桃園擁有充分水源灌溉,讓種植作物更加多元,桃園大圳完工至今已達百年,透過百週年展覽,回顧並感謝先民開闢桃園農業灌溉命脈,奠定桃園農業發展基礎,市府也將持續推動智慧農業,善用科技,將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張善政指出,桃園為地勢較高的臺地,早期取得水資源不易,先民普遍以人工方式開鑿埤塘,以利貯水灌溉,而桃園大圳將石門水庫、導水路、幹線、支線、分線及埤塘彼此串聯,使埤塘功能充分發揮,供灌桃園、蘆竹、大園、中壢、觀音、新屋等地標高一百一十公尺以下農田,供灌面積達二萬三千公頃,讓桃園發展成為北台灣最大糧倉,穩定供應北部蔬菜。

桃園大圳通水百年微型展,市長張善政表示,持續發展智慧農業擴大有限水資源。(新聞處提供)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長蔡昇甫表示,桃園大圳通水百年微型展是一個感恩過去、展望未來的展覽,桃園是全台灣埤塘最多的地方,而使埤塘發揮最大功效的幕後功臣便是百年前所建造的桃園大圳,其有效地將大漢溪水引進埤塘貯存,於缺水、乾旱時及時取用,不僅奠定大桃園地區百年農業基礎,在擁有穩定水資源條件下,也使桃園商業、工業及科技業蓬勃發展。

本次「桃園大圳通水百週年微型展」由市府及農業部農田水利署與相關水利單位共同舉辦,今日也邀請元智大學林煒舒講師為市長及與會貴賓講解展覽內容,包括:桃園大圳沿革、供灌技術與工法、供灌成效等,紀念桃園大圳百年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