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品瑜
總以為春節花燈是「視覺」的大餐,然而,今年難得在回德國之前參與台南普濟殿燈會的準備工作,不僅讓我經歷了「多元」感官的花燈體驗,更領悟另一種心燈的無盡傳續。
普濟殿燈會最初是因為附近居民驚覺自己從小遊玩的廟埕,因為台灣年味與人情味漸失,所以糾集有心人,共同自力還原小時候的美好景象。
雖然缺乏經費與奧援,但是廟埕卻提供了一方玄秘的空間,眾人透過社區人際網絡,呼朋引伴,並發揮傳統社會互助合作的原生動力,今年已進入第八屆。而長年旅居世界各地的我,連年於電腦螢幕前「賞」燈,終於按捺不住,排除萬難從大馬飛回府城娘家過年,第一站直奔的正是普濟殿燈會,而且停留兩週期間,數十次漫步或單車行過那一條長長相續、延伸的「十八洞街」,以45度角仰望,無論是暗黑夜裡的澄亮燈海、白天如繽紛多彩的氣球飛舞,或是起風午後搖曳出風鈴的聲響,燈下的我滿滿感受到被祝福與恩寵的幸運。
因著一份感動,所以今年抱著學習的心情擔任志工。大夥自發開了一條生產線,撐開花燈、塗上桐油防水、拎到陽光下曬乾、登梯懸掛燈籠。我首先戴起口罩,將濃稠刺鼻的桐油刷在圓弧燈籠上,最初半小時除了因緊張引起肩頸僵硬之外,氣味也讓我微微暈眩,心中演起小劇場質疑自己,是否有必要在離開台南的倒數五小時,蹲坐在廟埕做「微不足道」的小事?
然而,當手持續地塗刷桐油,一個失神忘我,竟然手推心地滑入進一念,欣賞起每一只燈籠剪紙或手繪的獨一無二,而自己當下的心傳手,正是守護燈籠不因雨淋而毀壞。因為意識到成人之「美」的善,之後的一個多小時,整個人充能似地既快活又滿足,身心舒放,再也聞不到桐油氣味,甚至小聲哼唱起「廟會」,直到海安路上的小吃攤老闆拎著木頭外賣提箱來到,吆喝眾人吃飯,猛然站起身才發現早已腰酸背痛,但心卻是喜悅充滿。
飯後陸續有更多志工加入,兩名年約五、六歲的小兄弟,活力十足地雙手各拎起剛刷滿桐油的燈籠,快步跑到陽光灑落的角落,仔細放下;也有退休的朋友辛勤油印年畫,作為燈節期間義賣來籌募經費;而年輕人則是兩人一組串起曬乾的燈籠,拖著進入八卦巷弄,一人一梯地登高掛起燈籠。
午後陽光燦亮,廟埕前整片花燈隨風搖曳,燈下的名條旋轉晃亮,彷彿無數揮舞招呼的小手,引逗許多觀光客好奇探頭來拍照、打卡,而廟埕每一落埋首專注的志工,也成為拍照的焦點,他們偶而抬頭笑語家常,或是回答民眾的詢問,我站在遠遠一角凝視,直覺這一幕正是歲月靜好。
普濟燈會之美,喚發的是人、我之間的相互成全,作為彼此光明的照亮,無盡相續,直入人性最真善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