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壯世代政策及產業發展公聽會六日於立院舉辦。學者認為,額外定義壯世代會碰到年齡認定問題,相較於五十五歲以上人口,下一個「崩世代」可能更需挹注資源,否則崩世代長大將變成「悲壯世代」;若偏重挹注資源恐加劇世代對立。
民眾黨立委吳春城提出「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草案,但民進黨立委認為,草案內容疊床架屋且定義不明,應先召開公聽會。勞動部長何佩珊日前表示,壯世代是反年齡歧視很好概念,但上綱到基本法有值得商榷之處。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六日舉行「壯世代政策及產業發展」公聽會,邀集學者專家及政府官員與會。東海社會系副教授許甘霖表示,壯世代的概念確實有所啟發,但要將概念變成法案,首先就碰到年齡認定問題。
此外,如同吳春城過去所言,五十五歲以上人口掌握台灣三分之二財富,與下一個「崩世代」有很大落差,許甘霖說,若還挹注資源到五十五歲以上人口,恐加劇世代對立,壯世代反而形成汙名;他認為,解決少子化問題應該挹注公共資源到崩世代,否則等到崩世代長大,將變成「悲壯世代」。
吳春城表示,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過去高齡者被嚴重汙名化,壯世代是賦予高齡者新身分,各部會所提的計畫,充斥樂齡活動舊觀念,壯促法草案目的是讓每個部會重新定位角色及功能,翻轉無用高齡者的銀髮海嘯,轉化成國家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