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府動保處委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進行瑞芳區蝙蝠洞海域水下生態調查,拍攝到許多珊瑚礁指標魚種,如隆頭魚科、刺尾科、鮨科等,甚至目擊到保育類物種綠蠵龜,二年來共紀錄到六十二種海洋生物。動保處表示,希望透過影像展示蝙蝠洞周邊的生態樣貌,喚起民眾對海洋資源珍貴性的認識,攜手維護這片海洋資源。
動保處長楊淑方表示,新北市海岸線綿長,有豐富海洋生物,為瞭解瑞芳區蝙蝠洞沿岸水域的生態,一一二年起委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以水下定點和潛水員穿越線紀錄調查蝙蝠洞岸際,包括昭明宮、深澳漁港、紫菜坪和鼻頭角等四個水域樣區。
透過潛水員拍攝持續追蹤,蒐集魚種季節分布數據及觀測魚種數量消長變化,如深澳灣的細白沙岸、象鼻岩和鼻頭角附近蜿蜒的岩岸,紫菜坪特殊的海階地形,這些豐富的地形特徵為多樣的海洋生態提供了棲息環境。

楊淑方指出,紀錄團隊記錄水下魚種生態,記錄十八科卅八種海洋生物,今年物種記錄增加到廿二科五十一種,二年來共記錄到六十二種海洋生物。如昭明宮海域周圍的天然岩石屏障,常見魚種包括尾斑光鰓雀鯛、霓虹雀鯛等;而深澳漁港的岬灣內有細白沙岸,外圍是岩岸與珊瑚礁的混合地形,像是沙泥岸的黑斑緋鯉和珊瑚礁地區的杜氏刺尾鯛都曾現蹤;紫菜坪的海階地形屬於珊瑚礁與岩岸混合區,有觀察到新月錦魚、胸斑錦魚及裂唇魚等;鼻頭角水下生態豐富,曾拍攝到黃尾金梭魚群的壯觀場景。

動保處表示,綜合四處監測站,今年調查時仍記錄到許多新物種,如中線鸚天竺鯛、黃尾金梭魚、三葉唇魚和青斑阿南魚等,未來生態監測仍有持續調查和記錄必要,並建立蝙蝠洞周邊的生物多樣性基礎指標,持續觀察此區生態的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