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森林幸福華爾滋>圓滿同理心

「同理心」可以更圓滿人事物
 文、攝影/李燕瓊
 國際級的病毒快速蔓延全球,每天看著不斷攀升的數字,除了戒慎恐懼外,只能祈願事件快快落幕,此時也正考驗著心同此理的「同理心」。
 曾看過一篇文章,描述德國某公車站裡發生的看似尋常的故事:大家如何禮讓盲人男子與他的導盲犬。我喜歡且記住這個故事,並不僅僅是大家因為那位盲人的到來,而自覺地移位到他身後排隊,也是因為車上小男孩的讓位,也在於大家給導盲犬和男人留出充分的空間;更是,所有這些舉動背後的「無聲的尊重」。
 有時候,果然「無聲勝有聲」。
 所謂愛,並不需要特別或大聲喧嘩,告訴被愛者說:我們在尊重你,我們在關愛你。
 很常時候,愛也許就是這麼簡單平常,但是,你卻能感受得到。愛的文化是可以透國學習傳遞的,更重要的是,感同身受的「同理心」的存在。
 這「同理心」可以用在任何事物上,比如吃食。我是無可救藥的麵包控,還在台灣時,是可以靠麵包過活的(雖然很不養生);初到德國,很難理解德國人為何喜歡又硬又笨、毫無口感還帶點酸味的德國麵包(這種截然不同台灣改良式的「歐包」),後來就慢慢懂了為何先生也吃不慣台式軟土司,因為「感同身受」了台德飲食文化之不同。
 終於在ALDI超市買到像台灣的軟土司的brioche(布里歐麵包),好好吃,好軟。這款|麵包不摻水,只用奶油、蛋、牛奶和糖,所以特別香甜,就像台式傳統軟甜麵包,肥肥的很可愛,真的就很「胖」 的感覺(這日文的「胖」取名得還真貼切)。
 塗上厚厚的鹹奶油,更能吃出它的香醇,烤麵包機烤一下,外酥內軟的口感更美妙。
 從此,先生只要看到這種麵包肯定買上二條,就怕我不夠吃;就像他在台灣時,我們到處尋找純正的德國麵包,我們都了解吃不到家鄉味的失落感。
 吃美食也要長知識,這brioche有一句經典名言:Qu’ilsmangent de la brioche.
 這是法國版的「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路易十六王后Marie  Antoinette。1789年法國大飢荒,當大臣告知瑪麗:「及天下慌亂,百姓無麵包而餓死。」這位王后不解說:「Qu’ilsmangent de la brioche.(讓他們吃奶油蛋糕吧!)」她完全無法理解為何沒有麵包可吃?
 此蛋糕即為當時法國極為高檔的點心麵包brioche。
 高高在雲端的王后,怎可能會有「百姓無麵包而餓死」的同理心呢?
 同理心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地用體諒的態度去理解、體會他人的心情或感覺。研究發現,即使嬰兒也能察言觀色透過展現自己的哀喜,來回應他人的苦樂,曾看過一段小短片,嬰兒會隨著母親的表情而展現歡笑或流淚,而且是立即的,果然是將心比心。
 住在加拿大的朋友曾搭過有方便給雙手截肢者以腳使用的按鈕的電梯,我第一次看到藥盒上有給盲人辨識的凸點設計,如此「同理心」的貼心真是令人感動。
 以前上班通勤時,就常常很雞婆地幫弱勢者尋求座位。一次我請正在閱讀的年輕軍人讓座給孕婦,他抬起頭一臉羞澀地說:啊!抱歉,我居然沒注意到需要讓座。他誠懇的舉動令我印象深刻至今。
 「同理心」其實很簡單,存乎一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