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部落互助式教保服務中心 就近提供原鄉幼兒照顧服務

嘉蘭中心幼兒和vuvu一起學習並共享小米肉圓。(教育部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為持續提升偏遠及原住民族地區幼兒教育品質,教育部截至去年已設立十四間社區(部落)互助教保服務中心,結合在地組織之資源、人力及公共空間,就近提供二歲以上至國小學齡前幼兒教育及照顧服務,由教育部及原民會共同補助就學費用,一一三學年共有二百十八位偏鄉幼兒受惠。

教育部國教署組長王慧秋十四日說明,除補助地方政府設立部落教保中心外,另補助大專院校以辦理工作坊、交流平台或座談會等方式,協助互助式教保服務中心發展在地化課程,未來將與原民會持續盤點偏遠及原住民地區教保服務需求與公共化教保服務供應量,協助地方政府設立公共化幼兒園及社區(部落)中心,以持續提升偏遠及原住民地區幼兒之入園率。

由台灣原住民部落終身學習發展協會辦理之「嘉蘭部落教保中心」,位於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位處太麻里溪出海口處,係由溪流北岸支流沖積而成之平原,四面環山,且同時具有排灣及魯凱族文化資源,教保中心以族語和部落生活智慧傳承為己任,在去年八月開始正式營運,透過全族語融入課程與部落耆老、專家學者及教師之合作,使部落年輕世代成為族群文化生命之延續。

此外,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位處海岸山脈東岸最中間的聚落,秀姑巒溪貫穿山脈後,此部落以得天獨厚的條件,保留相當程度的阿美族傳統文化,以全阿美語的方式提供幼兒照顧服務,使幼兒能以部落文化為根基發展自我認同。

而位於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由台灣社區互助照顧行動協會輔導設置太巴塱部落中心,教育部補助經費辦理補強工程、消防安全及教學設施設備等,於去年完成修繕工程,再提升偏遠地區部落之教保服務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