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正芬/雲林報導
全台首座造價三三00萬元的鳳梨葉自動化取纖循環場正式在雲林啟用,此創舉標誌著台灣農業邁向循環經濟的重要里程碑;透過先進科技,將原本被視為農廢的鳳梨葉轉化為高價值的植物纖維,減少環境負擔,更為鳳梨產業注入新元素。
立委劉建國指出,雲林地區鳳梨種植面積約八八0公頃以上,每年產出大量鳳梨,然伴隨來的鳳梨葉卻常被視為廢棄物。為解決此問題,雲集農業部農糧署、虎尾科技大學、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及永興果菜生產合作社等單位攜手合作,共同打造這座自動化取纖循環場。
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表示,透過這循環場,鳳梨葉將被製成高品質的植物纖維,進一步加工成為各式各樣紡織品,如衣帽、提袋等紡織物,另外鳳梨渣也可用來製成飼料、人工皮及酵素等,增加農產品、農業副產物的附加價值,使農業廢棄物成為「綠金」,促進地方產業發展。

古坑鄉長林慧如說,雲林為台灣農業大縣,古坑是雲林的農產大鄉,一直以來農廢物的處理問題都要花很大心思,感謝劉建國委員的積極爭取與促成,讓綠色經濟產業鏈能樹立一個楷模,讓未來其他縣市都能參考,也很高興古坑鄉有機會來承擔這樣的使命。
雲林縣永興果菜生產合作社黃威騰理事主席說,這座循環場的落成是產官學研各界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們將持續投入資源與各方合作,將鳳梨葉的價值最大化,為台灣農業打造永續發展的未來。
農糧署說,整座循環場建置總經費約三三00萬元,是雲林縣的驕傲,更是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典範。鳳梨纖維具韌性、彈性且涼爽,是紡織業不可多得的好原料,未來也將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並將此經驗推廣至其他農作物,打造一個資源循環、永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