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地震造成位於楠西區的鹿陶洋江家古厝建築群,包括歷史建築「鹿陶洋江家宗祠」及「鹿陶洋江家聚落」之部分建築皆受衝擊。台南市文資處邀集文資委員、南市客委會多次現勘爭取修復經費,儘速推動建築群災後修復工作。
文資處表示,綜合委員現場勘查結果,主要損壞發生原因皆因地震力作用造成屋面瓦壟的瓦片滑脫錯位、瓦頭及瓦片墜落;隔間的編竹夾泥牆木作錯開至面塗剝落,白灰牆面龜裂、崩落;磚造構造出現斜向裂縫、牆面轉角處開裂等損壞。
目前修復工作可分為瓦作、泥作、木作三大工種,並依照損壞等級程度劃分,較輕微者可採用緊急雇工購料方式進行小型修繕,儘速推動建築群的災後復原;然受損較重者則需要先進行緊急加固,以避免損壞加劇,並同步安排完整修復流程後進行施作。
文資處說,目前已將江家古厝災情通報文化部,爭取文資建物的災後復建;亦在南市客家委員會的協助下,由文資處提案全力爭取中央客委會的經費挹注,期在中央與地方跨部會的合作下,能以最快速度完成江家古厝建築群的修復工作。
市府文化局代理局長林韋旭強調,鹿陶洋江家古厝建築群不僅是台南市珍貴的客家族群聚落,更是國內少見的大型單姓傳統聚落,建築群規模龐大且保存狀況良好。
鹿陶洋江家古厝約三點五公頃的聚落範圍內,有著逾百年歷史的土角厝、竹編厝,也有日治時期興建的紅磚、洗石子老屋,建築群建築型態、風格多元,幾可譽為台灣重要建築博物館,更是近三百年淺山客家農村地區變遷的縮影與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