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東興∕大村報導
農業部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為推廣葡萄農友優化氰滿素催芽技術,辦理「催芽、防災、病害防治及農機具一把罩,葡萄生產沒煩惱示範觀摩會」,現場亦推廣「農災Line」及展示節能省力農機具,提供農友防災、病蟲害防治、農機最新資訊。
台中農改場指出,中部地區為葡萄栽培主要產區,因需藉由催芽技術進行產期調節以穩定生產,為具高度技術性產業。一般露天葡萄一年二收每公頃產量介於二萬五千至三萬公斤。冬季修剪後多採用逐芽塗抹催芽,相對耗費人力及時間,且冬季低溫將影響催芽效果。
該場試驗改以催芽前進行田間灌溉,後以氰滿素二十倍稀釋液噴施處理葡萄芽點,隔五至七天再以一百倍稀釋液噴施,其萌芽效果及生育狀況良好,可降低勞力負擔,相對傳統催芽每分地由二至三個人力共同操作四至六小時,此技術僅需一人即可操作,每分地噴施僅需三十分鐘,有效達到省工省力之效益。
該場說,氣候變遷造成極端天氣頻傳及強度提高,致農民生產農作風險提高。為此,農業部建立「農災Line」,並與各區農改場合作建置作物專區資料,農友加入群組後,可參考農災Line即時與未來氣象預報,於第一時間預防可能發生之天氣災害,並掌握關鍵時間進行病害防治,提高防治葡萄露菌病及晚腐病的效果。
為因應淨零減碳及農村勞力不足,該場亦研發節能省力自走式施肥機進行推廣,作業效率較傳統提升四倍,每公頃排碳量比汽油施肥機減少百分之七十一,可有效降低碳排放及田間操作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