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北市教育局十日表示,在台北市平等國小,「食農小學堂」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不僅讓學生們學習到食物的來源,更讓他們親身參與到環保行動中,成為小小農夫,為地球的未來盡一份心力。
在這一學期的課程中,以「堆肥」做為食農教育的課程重點,師生們重新整理了過去舊有的堆肥場,重新砌磚搭建,進行落葉堆肥;而營養午餐的廚餘放入稱為「電子豬」的廚餘機中,將校園內的落葉和廚餘轉化為有機肥料。肥料不僅用於校園內的蔬果種植,結合當地的櫻花,讓校園成為永續、美麗的四季教室。
校長賴婷妤表示,食農小學堂將社區居民、家長志工也納入,成為課程的參與者,一起點廢成金,培養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的素養,更為愛護地球盡一份心力。農夫老師何清山說,善用自製有機肥料,除了櫻花樹,校園的梅子樹也是十分盛產,帶孩子搖梅樹、醃漬一甕甕的紫蘇梅,體驗施有機肥後的「神奇產量」。
此外,櫻花是民眾對於在地平等里的印象,平等國小將食農教育課程與校園的櫻花結合,讓學生們在種植蔬果的同時,也能欣賞到櫻花的美麗。這樣的結合,是永續環境的學習行動,也是生活美學的實踐,更激發親師生及社區對於零碳城市的意識。
符應台北市「二0五0淨零行動白皮書」的城市淨零目標,平等國小規劃「食農小學堂」主題課程,親師生與社區共同參與,將廚餘和落葉點廢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將有機肥回歸土壤,減少碳排又增加碳匯,為地球的未來築一個綠色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