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越過四百年門檻,「今天的故事就是明天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透過日常文物,讓各時代的生活更具象,由蘇峯楠主編的《南都物語:物件裡的臺南史》,讓民眾能以多元視角認識文物,共同探索台南文化記憶。
這本書以物件,訴說台南歷史,以跨越四百年的長時限概念進行選件,由文化社會的觀察視角,從常民生活到藝術傑作,以30件文物為切入點,縱向展示台南歷史發展、空間脈絡及重要事件節點,並以物件故事,帶出民生經濟、藝術文化、政治軍事等各面向。
書中規劃章節,揭開史前文化與西拉雅文化、十六至十七世紀台灣與世界的交會、清領時期城裡城外的眾生百態、日本帝國帶來的新生活和新思維及回首來處和展望未來。書中有些物件的時代標誌性清晰可辯,如大航海時代德國出產的「鬍鬚男陶壺碎片」、國姓爺「鄭成功畫像(那須豐慶摹本)」、印製台灣第一份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的台灣第一台活字印刷機、原設於大正圓環(公園)的台灣總督兒玉太郎人像頭部殘見等。
有些物件則與當代社會有著發人省思的互動故事,如因南科開發而挖掘出土的黑陶甕棺所帶出的後續開發與保存議題、因疫情而進行教育紀實藝術創作「麻豆國小五年級學生疫情聯絡簿」、由擱淺在黃金海岸的蘇菲亞號貨輪帶出的「灣裡萬年殿王船」故事等;透過這些承載生活記憶的物件,一起聽它們說著精彩故事。
而這本書最特別的是,作者都是年輕人,有的念平面設計和博物館、有的專研考古、有的是文字工作者,還有的成為水利逃兵,鑽進天文、文史、數位典藏、展覽的世界;這些人,有的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也有因來台南後,雙腳被黏住的新住民,透過年輕一輩的視角,從他們的角度、觀點來看物件,更顯特別。
(記者林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