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成功崛起的經驗也讓日本人相當感興趣,日本「日經商業」雜誌二十四日推出特輯,報導台積電能夠在不到四十年內崛起,其中有四大致勝關鍵。
「日經商業」二十四日推出特輯「向世界最強的數位國家台灣學習:台積電與鴻海的逆境突破力」。文章指出,成立於一九八七年的台積電是專注於半導體晶圓代工的企業,去年十二月期的銷售額預估達到兩兆八千九百四十三億台幣,全球市占率百分之六十五,遠遠甩開第二名韓國三星的百分之九。
文章認為,台積電能夠在短短不到四十年期間崛起,創辦人張忠謀的個人魅力自然不在話下,但實際上,台積電最初起源是台灣政府主導的產業培育項目,具有四大致勝關鍵。
第一個關鍵是「與美國的深厚關係」。台灣企業熟悉美國企業的商業習慣和思維模式,這是台灣的一大強項,而且又有許多取得美國博士學位的移民回到台灣,進一步加深台美的人才聯繫,像是曾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張忠謀和曾經在德州儀器與英特爾等美國半導體工作過的劉德音和魏哲家。
第二關鍵是台灣政府「打造成長型產業的政策」。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驅是一九七三年成立的工業技術研究院,一九八0年工研院成立台灣首家半導體製造公司聯華電子。張忠謀於一九八五年受邀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他提出了晶圓代工的構想,隨後在一九八七年獨立創辦了台積電。即使在台積電獨立之後,台灣政府依然透過稅收優惠、產業用地保障、解決工業用水問題等措施,持續為台積電提供支持。
報導強調,台灣政府在台積電獨立後,始終沒有干預人事或經營決策,充分尊重企業的市場化運作。這種由專業人士主導、政府適度但不過度干涉的模式,是台積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個關鍵是「人才培育」,尤其是支持理工科人才。二0二一年台灣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設立了半導體學院,培養具備實戰能力的半導體人才。
第四個關鍵則是「高效的企業管理」。在變化快速的高科技產業中,台積電追求的是極致的效率以及實力主義。為了領先三星,台積電研發部門曾經二十四小時輪班,持續不斷研究,據稱直到二0一六年,蘋果把主要訂單給了台積電,這場競爭才算劃上終止符。